董希淼 侯潇怡: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迈向新阶段
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强国关键核心要素“六个强大”之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近日,中央金融委员会印发《关于支持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经过五至十年建设,全面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显著增强其在全球金融领域的地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同上海市人民政府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推动金融机构集聚、做实“五篇大文章”、扩大制度型开放、提高监管水平、完善政策配套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在2025年陆家嘴论坛上,金融管理部门公布多项政策,为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力支持。《意见》和《方案》以及配套政策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细化了措施,将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程全面提速,迈入新的阶段。
在全球经济格局中,国际金融中心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纽约、伦敦等城市凭借其强大的金融实力,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迈向金融强国的必由之路,既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为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持,也有助于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确保国家金融稳定和安全,并在全球经济金融秩序重构中获得更多话语权。
在新时代加快建设金融强国,要以开放的金融体系和国际一流金融平台作为支撑。上海市以其区位优势、开放水平,尤其是强大的辐射效应,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齐备的城市之一,近年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能级不断提升。自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以来,上海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取得长足进步。
2004年2月,根据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并将建立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这是自中央1992年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以来,上海第一次明确了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实施路径。2020年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两会一局”、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围绕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出了多项政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按下了“加速键”。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一个由债券、股票、保险、货币、黄金、外汇、商品及金融期货等构成的全国性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黄金交易所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金融要素市场,浦发银行、太平洋保险等金融机构聚集,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健全。2024年,上海全市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3650.3万亿元,跨境人民币结算接近30万亿元,各类持牌金融机构1782家,外资金融机构占比近三分之一,金融从业人数超过50万,“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价格影响力日益扩大。
但客观来看,上海当前国际影响力与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必须进一步采取全面措施,迈向更高能级,增强竞争力和影响力,以金融高水平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金融机构加快集聚上海。在优化市场环境方面,金融运行和监管机制应进行优化调整,如探索建立符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特点的金融税收制度等,建立起金融与海关、商务等部门的监管协调机制等。在优化法律环境领域,要加快构建国际化的法律法规环境,提升金融案件审理的专业性和效率。在优化政务环境领域,一方面加强政府与金融机构合作,开设金融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质效;另一方面政府应简政放权,深化金融体制机制改革,改进和加强地方金融监管。要以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等设立为契机,加快数字金融创新,赋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第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在科技金融方面,积极探索适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为科技创新提供更好金融服务。如用好在上海“先行先试”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运用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引导资金精准流向实体经济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进一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在绿色金融方面,金融机构要稳妥有序开展碳金融相关业务,支持上海参与国际碳金融定价权竞争,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用好政策红利,通过发展自贸离岸债、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拓宽外贸企业融资渠道,提升跨境资金融通效率,并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
第三,汇聚高水平金融人才,提升市场竞争力。金融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重要指标正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金融人才数量。一方面,要吸引全球金融业优质人才。应进一步健全吸引金融人才的体制机制与发展环境,将上海建设成金融从业者理想的工作城市,将中国及全球的金融精英聚集上海。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自主培养相关金融人才。金融机构应密切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为金融人才培养提供实践环境;学校教育紧跟金融业发展实践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实际需求,深化产学研合作,避免闭门造车和自娱自乐,共同为金融业培养和输送专业化、国际化的中高端人才。
第四,提高站位,统筹好金融发展和安全。上海不仅要为国内建设引进外资,更要吸引国际资金投向“走出去”企业和“一带一路”建设,还要深化航运保险和再保险业务创新,构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相匹配的离岸金融体系,有效维护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安全。要根据中央部署,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健全反洗钱、反恐怖融资和反逃税等相关制度,尤其针对金融跨市场、跨国界活动的特点,实施“穿透式”监管。可以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为契机,运用金融科技加强对风险前瞻性研究和及时研判,建立健全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宏观审慎评估和协调联动体系。
上海市应以《方案》印发为契机,把握历史发展机遇,顺应未来金融趋势,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长期工作落实推进,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特别是要从法律制度与规则方面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金融开放从“政策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升级;要加大数字金融人才吸引和培养,加快建成国际一流金融科技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形成联动效应。
http://www.shifd.net/yanjiu/detail/10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