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琼:2025年“全球银行1000强”:赢利哪里强
从英国《银行家》杂志2025年“全球银行1000强”来看,银行经营业绩和各国利率走势关系密切。美国上榜银行盈利能力大增,欧洲增速降低,中国负增长。
一、各区域银行盈利能力
英国《银行家》杂志每年7月发布“全球银行1000强”榜单。
2024年全球银行1000强的税前利润同比增长3%,而2023年同比增长高达14%,2022年是同比下降6%(用税前利润,是想避免各国所得税率不同的影响)。银行资产规模前十大国家中,美国上榜银行(192家)税前利润增幅最高(17%),其次是印度(13.5%)、西班牙、加拿大、日本、法国、英国、澳大利亚,中国和德国负增长。
来源:The Banker,July 2025
前50强中,中国、美国、欧洲合计占了41席。2024年利润总额中,亚太银行占41.5%,西欧银行占21.9%,北美银行占22.4%,合计占了利润的85.8%。
按《银行家》的区域和国家划分,2016年,中国上榜银行的平均ROE为16.64%,在全球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仅低于拉丁美洲和非洲;2024年,中国上榜银行的ROE降至8.58%,连续两年仅高于日本。
(注:1.2016年之前,《银行家》公布的这个数据表中没有把中国和日本单列,都放在亚太区里,之后中国和日本成为唯二的两个单列的国家,美国都只放在北美区域里。2.本文中说的一般是数据年份,如2024年,是2025年公布的榜单,数据为2024年末。)
2016年,中国上榜银行的ROA为1.15%,低于非洲、拉丁美洲、中东欧、中东、北美,高于亚太(除中日外)、日本、西欧,2024年,中国上榜银行的ROA为0.68%,连续两年仅高于西欧、日本。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布的中国商业银行2016年ROA、ROE是0.98%、13.38%,2024年ROA、ROE是0.63%、8.1%,略低于进入千家大银行的银行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和银行盈利能力基本呈负相关关系,但是受经济周期、社会资本回报率等多种因素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银行盈利能力差异也比较大。
发展中国家(非洲、拉美)由于金融供给不足,利率水平、银行业的净息差较高,所以银行的ROA、ROE较高,尽管它们的经营管理水平总体上肯定比不上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利率较低,银行的ROA、ROE较低。发达国家中,西欧和日本利率长期处于较低水平,银行盈利能力弱,2021-2024年通胀推高利率,盈利能力回升。而美国利率相对较高,银行盈利能力较好。根本原因在于美国创新能力强,占据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制高点,社会资本回报率较高,另外美国资本市场发达,美国已实现混业经营,大型商业银行都深度参与资本市场,也增加了收入来源和平滑了收入波动。
2016、2017年,中国上榜银行的ROE还高于北美,2018年之后,仅2020年一年高于北美(主要是美国银行业因为疫情大幅增加拨备计提,2021年又冲回拨备),其余年份均低于北美。
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四家最大的银行市净率(PB),摩根大通现在最高,2011年也曾低到0.67倍,2025年9月5日为2.4倍;工商银行2008年PB曾达到5倍以上,2022年达到0.48倍的低点,2025年9月5日为0.71倍;法国农业信贷银行2020年4月PB曾低至0.28倍,2025年9月5日为0.64倍;三菱日联银行2020年4月PB曾低至0.31倍,2025年9月5日为1.37倍。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影响,西欧、日本银行盈利能力都是近年来最低点,相应PB也是低点。2023年以来西欧、日本银行的盈利能力上升,PB提高。
由于2024年日本整体的加息环境,日本前三大银行2024年税前利润同比增长都在20%以上,三菱日联增长25.9%,三井住友增长28.1%,瑞穗增长26.1%。但是第四大银行农林中央金库银行税前利润为-118亿美元,为1000强中第一亏损大户,主要是欧美利率上升,其处置过去购买的债券导致亏损,CEO因此而辞职。
《银行家》分析文章中多次提到特朗普经济政策、“对等关税”对全球经济和银行业的影响,援引惠誉2025年中全球银行业展望,认为大部分银行目前为止在贸易战压力下展现出了弹性,不过认为亚太的韩国、台湾、泰国、越南银行业会受到较大影响。
二、美国银行业盈利能力继续飙升
美国上榜银行税前利润同比增长17%。摩根大通税前利润创全球银行业历史纪录。
2024年末按一级资本,中国的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仍居于前4名,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分别居于第5、6、7、10名(第8、9名是中国的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前10名全部为中国和美国的银行。
2023、2024年全球银行税前利润第一名都是摩根大通(此前多年是工商银行),2024年摩根大通税前利润751亿美元(超过此前单家银行税前利润的纪录——工行2021年的667亿美元),工商银行578亿美元,位居第二,建设银行527亿美元,位居第三。
美国前四大银行中,摩根大通、花旗集团税前利润是两位数同比增长,摩根大通同比增长21.9%(上年是33.3%),花旗集团同比增长32%(上年是-31.4% )。富国银行增长8%(上年是44.5%),美国银行增长3.2%(上年是-8.5%)。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税前利润分别同比增长71.4%和49%(上年是-20.4%和-16.2%)。
虽然美联储从2024年9月开始降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5.5%降到5%,但目前仍在4.5%的较高位。美国商业银行净息差2024年Q4为3.27%,2025年Q2为3.22%。中国商业银行净息差2024年Q4为1.52%,2025年Q2为1.42%,净息差仅为美国的44%。
数据来源:FDIC,金管总局
数据来源:美联储,Wind
摩根大通不仅商业银行业务强,投行业务更是连续16年全球第一,能很好地穿越周期保持增长。当然,也会有波动,摩根大通2015-2024年10年间有两次税前利润负增长,但是2024年税前利润比2015年增长高达144.5%,同期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增长32%、-31.3%、-30.5%,工商银行16.1%。摩根大通强得一骑绝尘。杰米·戴蒙从2006年开始担任摩根大通的董事长,已经近20年了。
摩根大通2024年投行手续费收入和业务排名:
来源:摩根大通2024年报
高盛2024年投行手续费、FICC、股票业务收入:
来源:高盛2024年报
虽然中国的商业银行资产、资本、利润之和在全球各国中位居第一,但是投资银行领域,美国仍居有压倒性优势。美国前四大商业银行(摩根大通、美国银行、花旗集团、富国银行)都在全球前十大投行之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是从投行发展而来的综合性金融机构。中国要成为金融强国,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更有影响力,需要大型银行的“商行+投行”一体化经营。
三、欧洲银行业利润同比下降
2023年全球银行1000强中利润增长最高的是欧洲的上榜银行,同比增长高达40.7%。主要就是得益于欧洲通胀环境下央行大幅加息。
欧元区基准利率(主要再融资利率)2022年初为0,2023年初为2.5%,2023年9月达到最高点4.5%,2024年6月开始降息,降到4.25%,2025年6月已降至2.15%。
2024年西欧上榜银行税前利润同比下降5.47%(净利息收入下降3.5%),中东欧上榜银行同比下降4.5%。不过由于2023年增幅太大,2024年利润仍是历史高位。
数据来源:欧洲央行,Wind
自从2024年汇丰被招商银行挤出前10后,欧洲的银行已经没有排在前10位的。最大的欧洲银行汇丰控股的业务越来越集中于亚洲和中东,2025年1月汇丰宣布将其在欧洲、英国和美国的部分投行业务关闭,2024年完成了将其子公司加拿大汇丰银行以135亿加元(合99.6亿美元)出售给加拿大皇家银行的交易,这也是2024年最大的银行并购交易。西班牙的银行是欧洲银行业的亮点,西班牙前7大银行中的4家2024年税前利润增速为两位数。7家法国大银行虽然2024年税前利润同比增长了3.3%,资产规模都是负增长。德国第一大银行德意志银行2024年税前利润同比负增长12.6%,第二大银行德国商业银行同比增长5.6%。
前50强中的17家欧洲银行,按一级资本排名,10家名次下降,5家不变(第11名汇丰控股,第13名法国农业信贷银行,第20名西班牙桑坦德银行,第32名法国兴业银行,第36名西班牙BBVA银行),2家上升(巴克莱银行从28名到27名,德意志银行从35名进到34名)。
2024年全球银行1000强中的并购交易一半都发生在欧洲。欧洲一方面说要加强统一的银行业市场建设,一方面对跨国银行并购还是有很多国家政治考量和障碍。比如对意大利裕信银行意图收购德国商业银行。
《银行家》杂志的文章中援引一个美国银行家的话说“欧洲银行也一样善于发现新业务机会和市场,但是他们行动需要几年的时间,当他们采取行动时,黄花菜都凉了(The harvest is done)。”
四、中国银行业低利率下利润负增长
2025年《银行家》杂志分析文章中援引标普全球评级的主管谭明的话:其他国家的银行近年来都在加息对抗通胀,而中国一直在降低利率,帮助企业获得更便宜的资金,以应对新冠疫情、私人消费不振和房地产持续下行的影响。
中国的银行业绩受低利率环境影响大。前50强中有15家中国银行,6家名次上升,9家不变。但是其中有8家税前利润负增长。158家上榜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同比下降4%。
2012年三季度,中国商业银行平均净息差达到2.77%的高点。2023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净息差跌到1.8%以下,2025年二季度,进一步跌到1.42%。
2025年上半年,42家A股上市银行净息差最高的2.58%(常熟银行),第二高招商银行1.88%,1.8%及以上的只有5家,最低的1.08%(厦门银行),其次上海银行1.15%。1.4%以下的有15家。
中国商业银行的非息收入占比,2010年四季度是17.5%,2017年一季度达到26.84%的高点,2022年四季度达到18.8%的近年低点。非息收入包括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他非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汇兑及汇率产品净收益等)。中国的金融监管对商业银行收费一直检查严格,对违规收费频频处罚,市场竞争也使得银行很多收费下行,比如债券承销费,银行的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增长比较困难。但因为利息收入增长放缓甚至负增长,其他非利息收入也有增长,非息收入占比有所提升,2025年二季度回升到25.75%(即利息收入约占商业银行收入的74%)。
中国商业银行利润增速下降。中国商业银行净利润2011年同比增长36%,就是民生银行行长说“有时候利润太高了,都不好意思公布”那年。2023年、2024年、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3.24%、-2.27%、-1.2%。
数据来源:金管总局,Wind
A股上市银行42家,营收负增长的2021年-2024年分别为4家、12家、20家、10家,2025年上半年12家;2021年净利润负增长的2家,2022-2024年都是5家,2025年上半年9家。金融监管部门开始担心银行净息差太低、利润低导致金融风险,“保持合理的利润水平对于银行及时补充资本金、维持稳健运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银行业开始“反内卷”。
中国现在已经成了全球利率洼地。以前是中国企业去境外发债多,近年境外机构来中国发行人民币债券(熊猫债)增多。2023年、2024年熊猫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80%、26%。
中国银行业的盈利能力何时能回升?最直接的相关因素是利率水平,根本上还是取决于中国经济何时能走出经济周期底部,虽然仍面临房地产下行、关税战等挑战,今年以来资本市场显著回暖,科技创新活跃,已经有了向好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