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十五五” 时期我国金融业将迎来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

作者:曾刚 2025年10月20日

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


“十四五” 时期,我国金融业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砥砺前行,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以防控金融风险为底线、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同步跃升。站在 “十四五” 收官与 “十五五” 启航的历史交汇点,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形势,金融业如何锚定 “金融强国” 建设目标,做好 “五篇大文章”,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展现新作为,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系统梳理 “十四五” 期间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成就,深入分析 “十五五” 时期的发展环境与核心任务,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一、“十四五” 期间中国金融业发展成就

(一)总体发展成就:规模质量双跃升

1、综合实力全球领先,金融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十四五” 期间,中国金融业规模实现历史性跨越。根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最新统计,截至 2025 年 6 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 470 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 500 万亿元,五年来年均增长 9%,全球最大信贷市场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股票、债券市场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 20 年位居世界第一,“十四五” 以来始终稳定在 3 万亿美元以上。

2、服务实体经济功能显著增强,金融供给结构持续优化。“十四五” 期间,金融业始终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通过构建多渠道、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银行业保险业累计为实体经济新增资金超过 170 万亿元,有力支撑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3、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日趋完善,直接融资作用更加突出。“十四五” 期间,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市场功能不断完善。科创板持续深化改革,创业板全面实行注册制,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设立,形成了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市场生态。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为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4、金融科技创新引领全球,数字化转型成效显著。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全球领先,技术应用和服务创新走在世界前列。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取得显著成效,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大幅提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在风控、客户服务、运营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监管科技(RegTech)建设加快推进,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了监管效率和风险识别能力,为维护金融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5、风险防控体系全面升级,金融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十四五” 期间,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23 年 5 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成立,实现了除证券业之外金融监管的统一管理,构建了更加清晰的监管权责体系,监管效能显著提升。风险防控能力全面加强,金融体系稳健性持续提升。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保持在 2% 以内,拨备覆盖率达 197.97%,资本充足率达 17.98%,主要指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保险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 218%,风险抵御能力不断增强。

6、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十四五” 期间,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系统性进展,开放水平和质量同步提升。银行、保险、证券等领域外资股比全面放开,全球主要金融机构加速布局中国市场,为中国金融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 年外汇市场交易量达 41 万亿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37%;跨境收支规模为 14 万亿美元,较 2020 年增长 64%。上海、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全球排名稳步上升,“一带一路” 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金融互联互通持续推进,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

(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现代金融治理体系

1、监管体制改革深入推进。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更加协调统一的监管框架。监管方式不断创新,穿透式监管、功能监管、行为监管得到有效实施。监管科技广泛应用,通过数据驱动的监管模式,提升了监管的前瞻性和精准性。风险监测预警体系不断完善,能够更好地防范系统性风险。

2、金融法治建设持续加强。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为金融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重要法律法规修订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更加健全。执法力度不断加大,金融违法违规行为得到严厉打击。通过完善执法机制,规范市场秩序,为金融业公平竞争创造了良好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深入推进,社会诚信意识不断增强。

3、公司治理水平显著提升。金融机构公司治理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要进展。股权结构更加合理,治理机制更加健全,内控制度更加完善。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的治理架构基本建立。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管理等关键环节得到加强,为金融机构稳健经营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国际合作与开放发展:融入全球金融体系

1、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不断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取得重要进展,沪深港通、债券通等互联互通机制不断完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管理全面取消,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更加便利。外资机构在华展业限制持续放宽,市场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推进,在国际贸易结算、投融资中的使用不断扩大。离岸人民币市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力支撑。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不断涌现,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持续提升。

2、区域金融合作深入发展。“一带一路” 金融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为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多边金融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RCEP 框架下的金融合作不断深化,区域金融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

3、国际金融治理参与度提升。积极参与国际金融组织治理,在国际金融规则制定中发挥更大作用。在二十国集团(G20)、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等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不断增强,为完善全球金融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智慧。

二、“十五五” 期间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与展望

(一)“十五五” 期间金融业发展的宏观环境

1、国际经济环境面临多重挑战。从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看,“十五五” 时期国际环境将呈现复杂多变的特征。一方面,全球化进程遭遇阻力,预计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将维持在 2.4% 至 2.9% 的低增长区间;另一方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进,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成为提升生产率的核心动力。

2、国内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十五五” 期间,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增长稳中趋缓、质量效益并重、发展动能转换、政策协同发力的总体特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程度加深,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范围扩大,成为全球产业增长和财富积累的重要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将成长为与先进制造业并列的支柱产业,预计 “十五五” 期间占 GDP 比重有望提升至 30% 以上。

3、金融业发展的政策环境。金融强国建设成为我国金融战略的核心目标,为金融业发展确立了明确方向。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为绿色金融发展创造了巨大需求。人口结构变化趋势明显,为养老金融等新兴业务带来发展机遇。数字化转型深入各行各业,为数字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

(二)“十五五” 期间金融业展望

1、金融体系结构优化调整。直接融资比重将继续稳步上升。伴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深入推进,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重将逐步提升,多层次、多元化融资体系日益完善。中央政府对资本市场的支持政策持续加码,积极推出货币政策结构性工具以稳定股市波动,同时明确中央汇金公司作为资本市场稳定基金的重要地位,为市场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格局更加清晰。大型银行将加快向综合化、国际化方向转型发展,不断提升全球竞争力;中小银行将专注于特色化、差异化服务,深耕细分市场和区域经济;非银行金融机构将在资产管理、财富管理等专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态势。

区域金融中心功能日趋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取得重要进展,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等区域金融中心功能不断完善,各具特色的发展定位愈加明确。

2、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持续加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将进一步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突破、绿色低碳发展等国家重点战略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显著加大。

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大幅扩大。通过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度融合,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将大幅提升,更多中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能够享受到高质量、低成本的金融服务,真正实现金融服务的普惠性和包容性发展。

国际金融竞争力稳步提升。中国金融机构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服务中国企业 “走出去” 和外资 “引进来” 的专业能力不断增强,助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3、金融创新活跃程度提高。产品服务创新持续深入推进。围绕客户需求的深刻变化和市场发展的新趋势,金融机构将推出更多个性化、差异化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精准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提升客户体验和服务质量。

商业模式变革进程加速推进。数字化转型将深入推动金融机构商业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平台化经营、生态化发展趋势更加明显,传统金融服务边界不断拓展,新兴业态和服务模式持续涌现。

监管科技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监管部门将更多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全面提升监管效率和精准性,构建更加智能化、精细化的监管体系,实现金融监管与创新发展的动态平衡。

4、政策支持环境持续改善。货币政策保持稳健适度的基调。继续实施以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目标的稳健货币政策,政策利率总体处于下调通道,更加注重结构性政策工具的精准运用,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财政政策积极有为作用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将延续积极基调,实现从扩投资为主向扩投资与扩消费并重的战略转型,同时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监管政策协调推进机制不断完善。监管政策将更加强调前瞻性和导向性,积极支持和引导金融机构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确保金融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三)“十五五” 期间金融业的重点任务

1、全面推进“五篇大文章”建设。科技金融:构建综合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体系。科技金融的核心在于金融对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持续支持。“十五五”期间,科技金融着力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完善科技金融服务链条,通过搭建“股+债+租+投+保”多元金融产品体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从0到1”突破,为科技企业“从初创、成长、壮大到上市”的不同阶段,提供差异化、“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二是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三是金融科技深度赋能,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广泛引入风控、客户识别、信贷审批等环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服务精准度。

绿色金融:护航可持续发展。随着中国“双碳”目标推进,绿色金融需求持续高涨“。十五五”期间的工作重点包括: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碳金融等多样化绿色产品,服务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环保产业、碳市场等领域。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环境信息披露、碳资产定价、绿色评级等基础性制度建设,与国际接轨。创新风险补偿和收益分担机制,将碳排放权、环境权益纳入抵押质押范围,激发金融投放绿色信贷和绿色债券的积极性。

普惠金融:精准滴灌实体经济。普惠金融始终是服务中小微企业、“三农”及新市民的重要工具。“十五五”期间,普惠金融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打造覆盖面广、风险可控的数字普惠金融平台,降低小微主体获贷门槛和融资成本。创新信用风险缓释机制,引入第三方担保、政策性风险补偿、产业链数据增信等方式,有效降低小微金融不良风险。提升服务下沉能力,健全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实现金融服务从城市向乡村“最后一公里”延伸。

养老金融:应对老龄化新挑战。人口老龄化加剧背景下,养老金融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十五五”期间,金融业应聚焦:一是推进第三支柱养老金体系建设,丰富个人养老金理财、专属年金保险等产品供给,满足不同年龄段和收入群体的多样化养老需求。二是加强“适老化”服务改造,提升网点无障碍、智能客服、专属养老顾问队伍建设,打造有温度的养老金融服务生态。三是推动银发经济与科技融合,围绕健康、护理、旅游等老年产业,提供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数字金融:引领金融服务新生态。数字金融深刻改变金融业态、客户体验与风险范式。“十五五”期间需重点关注:加快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金融核心系统、数据中台、云服务全面升级,加强数据安全。深化智能风控应用,提升信贷、支付、反欺诈、合规等环节的智能化水平,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有效识别与防控新型金融风险。推动开放银行与金融生态圈建设,加强金融与医疗、教育、消费、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协同共赢的新金融服务场景。

2、提升跨境金融服务水平。全面升级服务体系。金融机构应围绕企业对外投资合作需求,构建涵盖贸易融资、项目融资、汇率避险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和 RCEP 实施背景下,预计到 2030 年相关区域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6500 亿美元,为金融机构海外业务拓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人民币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大力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抢抓全球货币体系调整机遇,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

数字化转型赋能跨境服务。借助金融科技手段,建设智能化跨境金融服务平台,提升服务效率和风险管控能力。同时,要加强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和风险防控机制。

3、完善金融监管与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监管体制机制。构建更加协调统一的金融监管框架,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职能,完善“一委一行两会”协调机制,消除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管。建立跨部门、跨行业、跨市场的统筹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率和权威性。

科技赋能监管创新。大力发展监管科技,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构建智能化风险识别预警系统。推进数字化监管平台建设,实现监管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共享,提高监管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防范化解系统性风险。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完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强化金融控股公司和跨境资本流动管控。建立早期纠正机制和风险处置预案,提升金融风险处置能力。

加快金融法治体系建设。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提高违法违规成本,强化执法威慑力。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规则和标准,推进监管透明度和可预期性,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四)“十五五”期间金融机构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1、坚定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推进金融“五篇大文章”实施。科技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应打造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体系,从创业、成长到上市及国际化,并不断丰富股权、债权、投贷联动等产品,完善科技企业信用评价和风控机制。同时,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对高新技术企业识别和服务能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保驾护航。

绿色金融方面。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需加大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产品创新,服务绿色制造、低碳能源、碳市场等新兴领域,落实环境信息披露和碳排放权质押等前瞻性举措。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与国际接轨,激发全社会绿色投资活力。

普惠金融方面。重点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开发线上化、智能化的小微企业与“三农”金融产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覆盖和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风险补偿、政策性信贷等制度,使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普惠群体,助力共同富裕。

养老金融方面。金融机构需系统设计多层次养老金融产品,推动商业养老保险和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加强适老化服务,从产品设计到渠道建设,真正满足老年客户多样化的财富管理和养老保障需求。

数字金融方面。金融机构要坚定推进金融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投入,深度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提升服务效率与风控能力,积极打造开放生态和场景化服务,强化金融安全和数据合规管理。

2、深化结构调整与业务创新,塑造竞争新优势。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结构调整。金融机构须顺应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主动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绿色经济、高科技企业、小微企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通过动态调整信贷结构,减少对高耗能、低效益行业的资金投入,优先支持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科技赋能等关键赛道。与此同时,应强化负债结构管理,稳定存款基础,严控高风险业务,提升资本充足率和抗风险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业务创新,抢占发展制高点。一方面,金融机构应推动产融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围绕企业和居民的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打造“投贷债保租”一体化产品与服务。另一方面,要全面数字化转型,嵌入大数据、区块链、AI等前沿科技,创新金融场景与生态,提升线上化、智能化服务能力。

加强跨界合作,构建“金融+非金融”生态圈。积极对接科技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以及社会各类资源,推动金融与科技、产业、社会需求的深度融合。通过建立开放平台、联合创新实验室等多种合作机制,促进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流通与共享,打造全新的金融服务的“生态圈”模式。

3、全面提升风控与合规管理,守牢金融风险底线。首先,应强化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推动信用、市场、流动性等各类风险的动态识别、精准量化和实时监控,特别是针对科技金融、绿色金融等新兴业务领域,建立差异化和前瞻性的风控模型。其次,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手段的应用,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风控、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实现贷前、贷中、贷后的全链条风险防控。此外,金融机构应不断完善合规管理体系,严格执行监管要求,健全内部审查、信息披露机制和员工合规文化建设,加强对重点业务、关键岗位的合规监控和问责追究。

4、完善体制机制与管理升级,激发高质量发展动能。一方面,应加快治理体系现代化,优化决策流程与激励约束机制,增强董事会和高管层的治理能力,落实风险与合规责任,实现管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组织架构扁平化和敏捷化、业务流程数字化和资源配置动态化,提升运营效率。此外,金融机构还需重视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通过引入多元化人才、深化绩效考核、强化培训赋能,为创新和转型注入新活力。

主要参考文献

①中国政府网。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 “十四五” 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 “十四五” 时期金融业发展成就.https://www.gov.cn/lianbo/fabu/202507/content_7031379.htm

②刘元春.“十五五” 锚定三大主线,证券时报,2025-08-15

③朱太辉.“十五五” 时期如何做深做实金融 “五篇大文章”? 微信公众号 “太辉研究”,2025-8-16④花旗集团.Fifteen Five-Years Plan: Imperative Rebalancing,2025-9-18

来源:金融时报2025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