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在《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挑战和破局之道》报告发布&闭门研讨会上的演讲实录

作者:郭田勇 2022年09月16日

郭田勇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    主任


3月17日,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召开了一场聚焦中小银行小微服务能力建设问题的线上研讨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等专家在线参加。以下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的发言实录:


非常高兴今天能够参加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关于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报告发布。
我刚才仔细听了报告,首先,我觉得这个报告写得非常好,程瑞研究员介绍的也好,思路很清晰,让我对近两年中小银行服务小微有了更新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第二,报告对中小银行在服务小微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总结得非常到位。包括宏观上疫情的原因,大行下沉挤压方面的原因,以及监管政策方面的原因,总结得很到位,分析得也很细。第三,对下一步中小银行怎么样继续服务好小微,提了几个方面的建议,要克服几个方面的短板,包括如何获客,如何进行网格化的营销等等,这些建议提得很到位。这是一篇水平很高,很优秀的研究报告。我对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曾主任的率领下又取得了一项很优秀的成果,表示祝贺。
我围绕报告所听、所思、所想,谈点自己的感受。第一,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这个主力军的地位下一步不会弱化,还要继续加强。虽然刚才讲受到一些冲击,疫情、大行下沉等让中小银行面临压力,但是我们展望未来,我们知道其实中小银行主要是指城商行和农商行,当然也包括新成立的几家民营银行,但主体是城商行和农商行。从这些银行前期经营来看,像城商行,地方政府经常在里面有股份,而且城商行的干部也由地方政府来管。从城商行的投放来看,与地方政府的结合有业务优势,比如说获得一些地方政府的优质项目,以及政府注入一些资源等,前期这些业务比较多。还有从大的客户来看,是做房地产类的企业比较多。城商行虽然是重点服务小微,但是从前些年经营来看,中小微客户一定是占比最大的主体,但是中小微不是赚钱最多的主体,大量的经营收入来源于一个是政府的项目,另一个是一些大型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房地产类的企业的贡献非常大。从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地方政府虽然说今年考虑进行新基建,地方政府要进行投入,但未来增量也是很有限的。李克强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讲,施肥要施到根上,未来中国怎么来扩大内需提了三种建议,第一个是大规模的基建;第二是给居民发消费券;第三给企业减税让利。李克强总理说仔细分析和论证以后,觉得第三种是最好的,所以政府致力于给企业,主要是中小微企业减税让利,这是政府财政的主要投向,并没有把大规模基建放在第一位。
从下一步来看,地方银行当然跟地方政府要继续有合作,毕竟存款还是比较多的,而且成本比较低。但是继续把钱投到地方政府项目上后,未来能否商业可持续还存在问题。我们在西部一个省看到,地方项目连银行贷款利息都还不上了。从银行来看,本金期限长还不到期,回不回来以后再说,但如果利息不到,当年的营业收入就没有了。最后领导给各个地市开会协调还商业银行的利息。扩大基建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模式要转换,而且相对前几年不会增大。
房地产调控使得民营房地产企业压力很大,甚至有一种判断,未来房地产业跟城市交通、城市自来水一样,可能会变成一个公共产品行业,由政府主导和介入,利非常薄,这样就真正达到住而不炒,居有所屋。前期的银行投向很大的一块是房地产行业,但未来很难成为投放重点。因此,未来中小银行做什么呢?优势领域还是得支持中小微企业。以前总说中小银行为什么要支持中小微,因为中小银行本身就是银行中的中小企业,金融企业和实体企业有一个耦合关系。在服务客户中,银行规模越小,规模小的这些企业客户占比就越高,这就是一个耦合关系。从现在宏观形势来看,这一点仍然要坚定,未来中小银行可能在服务中小微企业方面,量不但不会减少,反而要增大,所以无论有困难还是没有困难未来都得上。
第二,报告也谈到了,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确实有困难,但我们要克服这些困难。我们首先要承认这个困难跟宏观经济环境、宏观政策是有一定关系的,但是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从银行的禀赋和内在条件来看,各家银行一定存在差异性。作为一家中小银行,一定要练好自己的内功,无论外面怎么变化,与同行相比,做成服务中小微业务能力更强的一家银行。希望中小银行要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汲取同行的经验,也要多听外部专家的建议,来提高服务中小微的能力。当然在当前情况下,一定要线上和线下业务相结合。刚才报告中讲到了台州模式,以前我也调研过,它作为一种线下的模式,它的一套风控体系,一套很接地气的管理办法,确实跟中国特色企业经营体系结合得比较紧。线下的这块要继续坚持,包括采取社区银行的方式,及通过综合利用信息,对客户风险的判断。一个小商业银行的服务能力很多都要靠自己不断的探索。我曾经到一家商业银行,一个小微客户经理与我谈经验,她说给小微企业放贷前,早晨七八点会给老板打电话,如果他连着三天都接电话,说明这是一个早睡早起的人,晚上的夜生活可能不太多。作为企业主,每天经营企业起的早,说明是一个很敬业的人,将身心都投入到企业中了。如果每天都中午才起来,晚上夜生活太多,那就不太放心了。我仅仅举了一个例子,意在说明银行要通过各个方面,去提高风控能力和辨识力。
第三,线上业务也很重要,必须高度重视。但是由于科技投入大,中小银行的确存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因此中小银行未来可以跟第三方机构多合作,来提高金融科技水平。比如说通过外包,让一些大行或者说通过一些大的互联网平台,让他们来帮助做一些系统,这方面的合作还是有空间的。各个中小银行还要去思考,怎么在现有的监管政策下,找到一些好的方式。商业银行练内功,提高自己服务中小企业的水平。
第四,国家也要给中小银行创造更好地服务小微的环境。昨天国务院金融稳定委员会上,刘鹤副总理讲,未来要审慎出台紧缩性的、收缩性的政策。有时候各个部门出台政策站在自己这个角度都是对的,比如三条红线政策,断网政策,不允许跨区政策,环评政策,和双碳等。这些政策都是为国家好,但是集中在某一个点出的政策都是针对企业和银行的,各类好的政策叠加在一块,可能容易形成合成谬误,合到一块不一定好了。从政府角度来看,要继续做好这件事情,下一步是非常重要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判断预期转弱,但不能让这些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预期进一步转弱。因为如果他们预期转弱的话,中小银行也会转弱,那真就形成一种哀莫大于心死,或者覆水难收的状态了。当都转弱时,最后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是很麻烦的。下一步从宏观经济政策上还是要推动企业信心的回升,避免出台一些收缩性的政策,这对于改善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环境,进而改善中小银行服务中小微企业的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五,关于监管政策。中小银行主要是以服务中小微企业为主,要给它提供更多的资本补充渠道,相对大型银行在监管政策上可以松一些。巴赛尔协议的三大支柱,其中有一个支柱外部监管,就是监管机构可以根据国家的情况灵活制定政策。比如,中小银行给中小微企业放贷款,就可以降低风险权重,为了支持中小微,在监管上也可以调整。在资本金管理上,其实也可以根据中小微企业做的量,对中小银行把资本充足的门槛进行调整。巴塞尔协议关于资本充足率的规定是8%,但8%也是在没有大数据,没有精准测算的情况下规定的。如果现在监管机构对各家银行的情况进行精准分析,各家银行的经营情况不一样,对资本充足率也可以呈现差异化的要求,不一定都守同一条线。中小微企业做得越好,那对资本金要求就降低,正面引导中小企业去服务小微企业。当前情况下,确实要让中小银行练好内功,有关方面给中小银行创造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监管环境,这一点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