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瑞在《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挑战和破局之道》报告发布&闭门研讨会上的演讲实录

作者:程瑞 2022年09月16日

程瑞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特聘高级研究员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    副院长


3月17日,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召开了一场聚焦中小银行小微服务能力建设问题的线上研讨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等专家在线参加。以下为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的发言实录:


我们从去年开始启动了关于《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挑战和破局之道》的课题研究。这个研究经历了项目立项,银行调研,中小银行线上访谈等,到最后形成现在的报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实地走访了几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中小银行,同时线上访谈了大量的中小银行内部从事小微信贷战略的企划,及一些风控的条线负责人。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得到了非常多专家和媒体朋友的建议和意见,帮助我们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报告。今天,我代表上海金融发展实验室正式发布《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挑战和破局之道》的报告。

这个报告是平安普惠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合作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是内部的研究团队,同时也借助我们在这个行业里的一些实践经验,为研究提供一些案例和观点。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参与了整个课题调研的同时,在后期主要负责了报告的撰写,这是课题研究的一个大致过程。

当下经济发展处于一个特殊节点,特别是现在的疫情时代,整个小微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大量问题,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很多信贷支持方面的困境。当前整个经济发展的势头是不能停下来的,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刚刚结束的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都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现在的总基调是“稳字当头”和“稳中求进”。经济在稳中求进的发展过程中小微企业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石。从“稳”的角度看,在就业上,在实体经济的权重上,小微企业都是稳的基石。在“求进”上,如果小微企业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整个经济再一次启动加速键也将面临很多困境。中央和金融监管机构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整个行业也迫切希望能够在这个方面有所突破。中小银行作为小微金融的主力军,在过去的这两年里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大行的下沉,自身的困境,市场上的新局面,整个风险的变化等等。在服务小微企业的经营上,中小银行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的挑战,怎么样应对挑战,怎么样破局,是这次研究的重点。

一、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

在讲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之前,我们首先看一看小微企业的情况。56789这一组数据大家都非常熟悉。这是最早由易纲行长在2018年提出一个概念,在中国的经济中小微企业贡献了超过50%的税收,60%的GDP,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就业,及占比超过90%的市场主体。现在这些个比例也许会发生一些动态变化,但是从整个格局可以看到,小微企业对于中国实体经济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存在。关于市场主体数量的数据,口径没有那么精准,但是工信部、市场监督总局和统计局每年都会公布类似的数据,我们选取了其中具有可比性的一组口径数据,数据显示市场主体从1.2亿户到2021年时增长到了1.54亿户,这些基本上都是小微主体。从这个大数可以看到虽然整个经济增速在放缓,但是市场主体的绝对数量还是在快速增加。另外,我们关注到与民生相关的一些关键领域,比如批发零售、制造业、住宿餐饮、建筑业、居民服务等领域,在这些和民生息息相关的行业领域中,小微主体占比更高,最高达到97%左右。在与老百姓的平时生活息息相关的服务和生产领域中,其实主要是小微企业在为大家提供服务和支持。所以当实体经济发展遇到增速放缓的困境时,如果小微企业的困境被放大,那么老百姓会有更加直接的真实民生感受。

二、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成效

因为小微对于整个实体经济的重要程度,所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金融监管单位到各层级的政府监管部门,在过去两三年来实行了大量的各方面的政策,多措并举地强化小微融资支持。这里面从三个方面分析。

首先,是货币政策。第一,降准。2020年累计降准三次,2021年累计降准两次,合计提供了3.95万亿的长期流动性。从整个政策的导向来讲,大量的降准是要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第二,支小再贷款政策。2020年7月和2021年的12月分别下调了支农支小的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2021年9月增加了支农支小的再贷款额度为3000亿,在货币层面给予了小微企业发展大量低成本的资金支持。第三,从直达实体的货币工具上看,疫情以来普惠小微贷款的延期还本的付息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都是反复延期。今年更新普惠小微的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将其并入支农支小再贷款整体的管理。通过延期还本付息,通过信用贷款专项支持,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提供了大量的活水。

其次,在信贷政策领域的支持政策就更明显了。银行业对于普惠型小微贷款的两增政策性要求,即对贷款余额和户数要求,压降了融资成本。从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来看,2019年-2021年新发放的普惠型贷款的平均利率从6.7个百分点下降到4.98,两年累计压降1.72个百分点,融资成本下降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可以预见今年到明年这个趋势还会延续。在小微监管考核上,2020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重点对小微贷款的规模、户数、信用贷、续贷等等信贷指标做了全方位的量化评价标准,并将其纳入了银行业的相关考核。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无论是信贷政策,还是对普惠贷款的管理和考核上,金融监管单位给予了银行大量政策和管理上的要求和支持。

再有,在财政方面主要是减税降费。这几年,政府频频发布对于小微企业,包括像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等方面的一些定向的税费减免和优惠政策。最新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及了小微企业的税费问题。在财政贴息担保的补贴方面,多地政府和地方财政在相关的补贴方面给予了小微一些增量的扶持。

所有这些货币政策、信贷政策、财政政策,都是多措并举,非常明确地从政策层面指向了扶持小微的融资。那么这些政策措施的具体效果怎么样?我们都能够在政策结果上看到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小微企业的融资实现了增量、扩面、提质和降价。增量方面,过去几年普惠型小微贷款实现了两增,尤其是贷款余额的规模实现了连续多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扩面层面,从反映小微贷款覆盖率的覆盖户数看,小微贷款的覆盖户数从2000多万户到2021年达到了4300万户,而且这个数字可预见地还在高速的增长。提质方面,主要体现在信用贷款的占比。过去经常讲到小微是三高三无,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就是没有抵押物和抵押品,因此过去传统的银行贷款没有或很难向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过去两年,随着政策的引导,银行的科技创新和风控能力的提升,小微企业的信用贷款从2019年的占比13.4%提升到2021年的17.8%,这是比较明显的提升。但是,信用贷款的占比仍然还是非常低。降价方面,小微融资成本从6.7降到了4.98,处于持续降价的过程中。所以,从政策的导向和最后市场实践的效果来看,在过去的两到三年里,中国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的传统融资困境,在整体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初步解决。

三、小微企业融资的市场体系

那么是什么样的市场体系在解决小微融资的问题呢?在研究小微融资的时候,比较传统的视角通常都是聚焦在银行上,因为银行是占比绝对大的资金主体,是当前小微融资尤其是小微间接融资上一个最关键的供给方。在研究小微信贷的时候通常把银行分为三大类,国有行、股份行和中小行。从国有行层面,可以看到整个头雁效应已经愈加明显。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提到,各类机构要差异化定位,形成有序竞争、各有侧重的信贷供给格局。在这样的差异化定位中,国有行无疑是过去几年服务小微的主要主体来源。从2017年开始,国有行普遍设置了独立的普惠金融事业部,采取了事业部制的闭环管理,形成了专门的信贷审批、风险管理、资源保障、绩效考核等,踩下了小微信贷发展的加速器。国有六大行在所有的银行普惠型小微贷款中的占比从2019年的27.9%,增长到2021年34.4%,也就是说现在放出来的每3块钱的银行小微贷款中就有1块钱是国有大行发放的,所以国有大行在普惠型小微贷款中的权重是快速增加的。同时,因为国有行自身的价格优势,也带动了普惠型小微信贷整个平均利率实现了相对比较稳健和快速的下降。

  股份行在整个银行的普惠型小微贷款体系中占比只有18%,增速也比国有行慢。但是股份行的优势在于市场化程度和创新能力。过去几年来,股份行在供应链,金融科技,小微企业创新产品和技术发展上为整个银行体系贡献了非常多非常好的思路和创新案例。

中小行,这是我们报告讨论的主体,我们始终认为中小银行是小微金融的主力军。当前中小银行在普惠型小微贷款体系中的占比份额是46%,接近一半。中小银行的主体数是最多的,从这个角度来讲,作为单一市场主体的普惠型小额信贷的规模绝对量还是比较小的。银保监会在《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对中小银行提出了明确的定位,中小行要回归服务地方、服务社区、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做优做实传统金融业务,筑牢本地小微企业客户基础,这是对中小行要立足于服务当地的小微企业做了非常精准的定位。其实无论是怎样的定位,都不能改变中小行确实是当下小微服务的主力军,尤其是长尾小微服务的主力军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发现单纯地靠银行体系依然不足以满足当下中国更广泛的小微融资需求,依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于是,我们发现增信机构也是小微融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增信机构里有两大类持牌机构,一类是融资担保,另一类是信用保证保险。融资担保目前市场上主要是以政府性融担为主,商业性融担为辅。政府性融担政策导向性强,主要支持当地政府扶持的重点行业和弱势企业。而商业性融担深耕本地市场,熟悉小微经营特点和经营需求,在获客和风控等方面能够给银行更多的赋能支持,融担能够成为商业银行风险分担和其他业务联动赋能的一个有效的补充。对于信保来讲,因为现在开展贷款保证保险类业务的还是中大型保险公司,虽然过去几年有很多小型保险公司试点过这个业务,但因为风险能力问题退出了这个市场。中大型保险公司拥有大量的小微客户,积累了差异化的数据和精算经验,在客户洞察、风险识别、风险策略和金融科技方面具备一些特定的禀赋优势,同时保险公司的获客往往对银行的获客难问题形成一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保险公司也是银行风控体系和线下小微获客的一个有效补充。

  另外还有这几年处于风口浪尖的助贷平台,从更广义的视角看,助贷在整个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过程中,在很多关键环节能够产生一些比较独特,不可替代的价值,主要有下的几个方面。第一,在获客导流上,现在就有很多商业银行跟一些财务类软件合作,比如像金蝶、用友跟一些收银类、POS类的机构在获客层面的合作。虽然商业银行依靠自身的网点、队伍不一定能够有效覆盖当地的小微,但是借助这样一些具体的场景,无论是收银场景还是财务场景,能够一定程度上精准找到小微用户。第二,助贷机构主要是一些风控赋能,像百融、同盾等。现在随着征信等一些新的监管要求,风险赋能的助贷平台怎么能更加规范和更加高效跟银行形成新的合作模式,这值得我们后续探讨。第三,在科技支持方面,主要是银行广泛采用的科技IT系统的外包商,这里面包括一些银信机构,一些第三方公司。银行普遍有这样的合作伙伴,虽然不是直接在业务流程中提供助贷,但是事实上很多金融产品、科技产品本质上是服务于助贷流程。第四,想到助贷就会想到BATJ这样的平台,他们更多依靠自身的生态、流量、科技优势跟银行之间形成全方位的合作赋能,现在随着一些监管政策的明朗,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助贷机构在做一些转型,一方面银行也在回收一些权限,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四、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主要模式

市场上做小微信贷当下或者未来可以有怎样一些主体类型,这些主体类型形成怎样的一种服务模式来做小微呢?我们这里列了几种比较典型的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的模式。按大类划分,一类是行内自建,一类是合作共建。

1.行内自建

第一种在行内自建大类中比较典型的是台州模式,是我们研究中小银行服务小微绕不开的一个模式。像台州银行这样的地方行,使用的是比较典型的偏传统的风控方式,线下主要依靠专业的信贷经理网格化服务,在中后台的作业实现了批量化、数字化,形成了一个类似线上联动线下,以线下为主的,限定于一定区域的这样一个小微服务的模式。这个服务模式从整个风控表现和可持续发展来看,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模式,但是当下还没有能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复制这个模式,主要是因为有一定的门槛和建立需要一定的时间。第二种行内自建是信贷工厂模式,这个更多依据权限上的流程,大数据风险和标准化的产品来实现批量化的运作。这里面最典型的是建行这几年的小微快贷,借助建行强大的科技能力以及庞大的系统内白名单,做很多预授信和批量数字化授信。目前很多中小行也在学习效仿这一类模式,值得我们观察。

2.合作共建模式

合作共建模式里有两类比较典型的模式。第一类是增信模式,其实现在的增信模式越来越多的是增信+助贷。这里面又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银单合作或者银保合作,客户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会把相关的数据和需求同步给增信机构,这里面包括融担或者信保公司。融担和信保公司接受担保和承保之后,分担相应的比例,把这个信息反馈给银行,由银行来做最终的信贷决策,给客户提供资金,这是比较传统的银单模式或者银保模式。另一种是现在很多保险公司、信保公司及商业化融担公司,越来越与银行一起走到前端。也就是说,客户可能在获客端已经开始接触到保险和融担这种赋能机构的线下获客或者线上获客的团队和平台,相关的数据由增信机构推送给银行,依然是共同做风险决策,各自分担相应的比例,最终资金由银行给到小微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增信机构实质性参与或者跟银行共同参与到更多的一些贷款环节。现在的两套增信模式,尤其第二套可以看到它会有一些像助贷,但是本质上还是一个增信模式。第二类是在助贷方面,银行无论是在资金提供、获客、产品、科技等领域,都可以在一个或者是多个环节跟助贷机构形成紧密的合作,由助贷机构帮助银行补足能力的短板,或者说考虑一些成本分担,帮助银行获得更多的小微客户的服务资源。这是中小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四大典型模式。


......本文完整版请阅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