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阅
订阅
关于
专家
会议
研究
咨询与培训
机构
资产管理人论坛
浦江银行业论坛
宏观金融研究中心
银行业研究中心
保险业发展研究中心
前沿金融研究中心
园区产融发展研究中心
品牌与声誉管理研究中心
绿色与可持续金融研究中心
普惠金融研究中心
自贸区金融研究中心
全球化研究中心
长三角供应链金融研究院
首页
会议
实录与专访
2022,中美两国宏观政策纠偏的竞赛
作者:邢自强
2022年09月16日
邢自强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
1月22日下午,2022年一季度“金融与发展”沙龙在成都成功召开,嘉宾共聚天府基金小镇投资中心,畅谈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共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沙龙由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天府新区立言金融与发展研究院理事长曾刚主持。
以下为
摩根斯坦利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
的发言实录。
摘要:
美联储从极度宽松促复苏到大幅转向抑通胀,都是忠实于其国内经济和社会需要。给中国的启示,恰恰是不惜余力,从本国经济和社会最大公约数的需要出发,稳增长稳信心。美国政策越转向紧缩,中国越需要财政与货币逆周期举措加力,继续减税、降息;通过高层释放更为明确的信号稳定监管环境、修复企业信心;根据疫情新变化、适时主动与时俱进防疫策略,三大举措起到托底需求、保障供给、改善预期的作用,确保今年实现5%以上的高质量增长。
对美国通胀卷土重来的判断不幸言中:
早在一年多前,我就提出,目前美国经济环境正处于“30年未有之大变局”,未来可能面临久违的通胀压力,不仅仅是昙花一现的周期性通胀,而是长期、结构性通胀,虽然美联储试图给大家吃“定心丸”,反复表示不会提前收紧政策,但通胀很可能超预期翩翩而至,这不仅仅是货币和财政极度宽松刺激的助推,更是因为当前美国进入逆全球化、调整分配结构、治理科技平台巨头的3T逆转阶段,带来的必然通胀结果。因此美联储可能最终被迫提前“缩表”和加息,对全球资产会产生外溢效应,特别是成长性股票的投资框架要面临冲击。如今不幸言中。
贸易全球化(Trade)、科技平台化(Tech)和企业巨头化(Titans),简称“3T”因素,造成菲利普斯曲线平坦化,是过去30年美国经济增长周期超长待机、利率长期下行和处于低位的主要原因。但如今,三大趋势都几近逆转,拜登经济学代表了对于小政府角色的纠偏:1. 美国强调产业链的自主化和回流,逆全球化的影响将继续显现,产业链成本可能会上升。2. 对科技平台公司的监管态度逐步转变、开始从反垄断、数字税、数字使用的监管等问题着手。3. 调节收入分配,给企业和富人加税,来实现给中低收入群体更多转移支付。 综合考虑“3T”的变化,过去菲利普斯曲线的平坦化趋势会被逆转,通货膨胀卷土重来的结构性压力不容忽视,叠加“高压经济学”所带来的短期通胀助推效应,美联储的大幅转向也不足为奇了。当前美国高通胀持续,美
联储今年可能
实质加息幅度超过五次,
包括四次快跑加息,并随即迅速开展缩表(实际效果相当于进一步加息)。
中美货币政策正相悖而行,
但
中国政策空间
充足
。
尽管美国要加息,那是因为其自身通胀和经济复苏的需要,完全忠实于其本国因素。而中国去年采取了大范围的紧缩政策,宏观杠杆率下降了8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英国、日本、欧洲等宏观杠杆率去年上升了25%。对比发现,全球去年只有中国是去杠杆包括财政紧缩、融资收紧等,这也为中国今年释放政策力量奠定了基础,现在既无太多通胀风险,也无政策透支隐忧,这是对中国政策有利的一面。
中国纠偏力度有望加大,宽松政策有望加强。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要稳增长,宏观政策要进行逆周期发力。不过从目前的进展来看,可谓是喜中有忧。喜的是货币政策已开始前置发力,
忧的
是,
首先是宽财政还有待观察。
过去一年半比较保守的财政政策有没有初步的启动迹象还要观察,地方政府专项债和去年差不多,土地的卖地收入今年会下降,去年没有用出去还在账上的专项债1.2万亿,挪到今年使用,对今年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光从目前每个月的财政收支和财政存款放款力度来看,政策尚未发力。过去一年半积累下来的财政存款,特别是疫情一年半中间,中国出口很强,企业增值税比较多,估算财政存款足足增加了3.5万亿,可谓财政蓄力,这个蓄水池释放开来,有利于弥补今年卖地收入下降,使得基础建设投资公共开支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稳增长。如果把“十四五”规划里高质量的基建项目,不管是城市群基建改善还是一些绿色基建,以及一些保障性住房前置到今年,以中央财政结余和专项债予以支持,则从2季度开始财政对稳经济的贡献将显著发挥。
其次
,
直接针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措施还比较有限。
当然国务院常务会议做了一些预告,两会上将宣布进一步扩大减税的规模,特别是制造业增值税、中小微企业营业税和研发抵扣可能会有一些,但是拉动消费的政策毋庸讳言,一直在政策层没有形成共识,可能仍偏向于认为基建开支乘数效应高于直接给老百姓发钱,虽然中国香港采取的发放消费券政策效果很显著,保住了中小商户有生力量也保住了就业,但是在大陆决策层还没有形成共识。
此外,各个部门的监管和舆论风向并未形成合力。
当前稳增长、稳预期,不仅仅是某一个部门可以实现,由于去年的监管风暴和去杠杆涉及面极广,解铃还须系铃人,当前自然需要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包括非经济部门,如舆论、网络、房地产、平台经济和视频娱乐领域,正如经济工作会议所言,都要“及时出台有利于稳定经济的改革举措,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
经历了2021年的监管巨变(我在去年的一篇研究把它称总结为,"中国正在重置其经济底层逻辑"),
2022年,中国多数行业的监管变革
理应
进入更稳健、协调、透明的阶段,
最新例证是近期境外上市新规、网络安全审查办法的落地,并未对VIE架构、网络平台企业海外上市等一刀切,而是划出底线、设好红绿灯,更加彰显监管框架已经逐步搭建完毕,防止市场出现新增不确定性的冲击。对于数字经济的十四五规划出炉,也给下一步互联网发展指明了道路。但为何市场预期还未出现改善的苗头?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积极借鉴2018年11月的企业家座谈会的经验,高层释放出极为明确的稳定监管环境、鼓励创新发展、保护私人产权的信号,修复企业家信心。毕竟,
无论是新能源、半导体、“专精特新”制造业,还是房地产、平台经济和视频娱乐、游戏行业,它们都是中国经济生产率改进的贡献者、也是稳增长
稳信心
的主力军。
如果针对最广大的企业群体,以座谈会和调研等方式,释放肯定信号,并彰显新监管框架的搭建过程已完毕,有助于一扫企业家心头的不确定性阴霾,防范中国企业家精神未老先衰、自发躺平。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当前房地产市场硬着陆、对经济产生冲击的风险犹在,需要积极干预,方能稳定预期。
尽管2021年底开始出台了一些支持措施,但随着一些开发商的流动性问题依然被广泛报道,银行仍然惜贷,市场信心趋冷,目前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下行剧烈,预期剧变,房地产相关领域发生传导溢出风险不可忽视。直观来看,近期的中资地产商美元债券市场,已预期中国民营房地产企业高收益债的违约概率高达60%,高于其他经济体金融危机时的隐含违约率。房地产的开工与销售,同比下跌至-20%,如果持续下去,将拖累GDP增速1.5个百分点以上。
这已超越了央行喊话能够协调的范畴,需要更
高层及时进行清晰的指引与协调,政策积极调整、与时间赛跑
,主动妥善防范传导效应。当前,虽然按揭贷款批核加快,但依然有三项举措有待调整,需要各个部门协作,包括:1.调整预售资金监管程度,改善现金流;2. 对开发贷进行展期防止挤兑,保障开发企业再融资;3. 积极灵活“因城施策”,各地针对合理住房需求的行政性限制可以调整放松。这其中,地方对预售款的监管账户管理极为严厉,是行业应对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掣肘因素之一,决策层权威可释放出更明确的信号和调整框架。再结合下调按揭利率,有助于打破预期螺旋式下行的死结。这些措施并非转向刺激,而是稳定预期,为房地产领域在中长期“软着陆”,实现正循环,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稳增长作为2022年重心,当前政策仍尚待落地,房地产债务风险延续,奥米克戎疫情又带来新挑战,但我认为,
美联储的举措给中国的启示,恰恰是不惜余力,从本国经济和社会最大公约数的需要出发。美国政策越转向紧缩,中国越需要财政与货币逆周期举措加力,继续减税、降息;高层释放更为明确的信号稳定监管环境、修复企业信心;根据疫情新变化、适时主动与时俱进防疫策略,三大举措起到托底需求、保障供给、改善预期的作用,如此能确保今年实现5%以上的高质量增长。
关键字
美联储
减税、降息
高通胀
文章链接
https://www.shifd.net/huiyi/detail/9376.html
最新资讯
刘晓曙:金融赋能——助力经济供需再平衡与结构转型升级
董希淼:发挥金融力量 大力提振消费 激活经济发展“主引擎”
曾刚:如何构建多元化的养老金融体系
曾刚专访:2025会迎来AI+agent更深入、更成熟的应用,金融科技出海热潮会延续
董希淼:如何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曾刚专访: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生态圈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