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传伟:跨境支付前沿动态综述

作者:邹传伟 2023年07月04日
邹传伟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前沿金融研究中心 主任
万向区块链 首席经济学家


一、基本情况

货币国际化的驱动因素既有制度方面的,也有技术方面的,后者集中体现在跨境支付系统中。跨境支付曾被认为主要属于实操层面的问题,而非经济金融研究领域关注的对象,但这个局面在2017年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

第一,跨境支付基础设施本身的进步。2017年,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的全球支付创新平台SWIFT gpi(global payment innovation)上线。SWIFT gpi的4个核心原则:1.在同一个工作日结算支付;2.实时监控支付进展;3.在支付全链路上提供费率透明度;4.传递未经改动的汇款信息以识别支付的底层原因。根据SWIFT网站,SWIFT gpi支持150种以上货币,接入4000多家金融机构,每天通过SWIFT gpi进行的跨境支付超过3000亿美元。CPMI(2022a)发现,通过SWIFT gpi进行的跨境支付的中位数处理时间少于2个小时,但有些最慢的链路耗时超过2天,主要发生在收款银行环节;在中低收入国家,这与资本管制、合规审查和竞争不够等因素有关。

第二,新技术的引入,主要是分布式账本技术(DLT)。标志性事件是2019年Libra全球稳定币计划的发布(Libra Association Members,2019)。回头看,基于DLT的稳定币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利弊兼有。首先,Libra项目已基本失败。2020年,Libra项目更名为Diem,并发布新一版白皮书(Libra Association Members, 2020)。2022年,Diem项目相关资产被出售给美国Silvergate银行,而该银行已于2023年破产。Libra留下了一些技术遗产(比如HotStuff共识算法和Move智能合约编程语言),但说明面向零售的超主权(信用)货币很难成功。与此同时,不受监管的稳定币的市值从2019年6月的43亿美元最高上涨到2022年3月的1643亿美元(2022年5月市值1450亿美元,24小时交易量780亿美元[1]),主要用在加密资产交易中,其中相当大比例有跨境性质。从全球范围看,稳定币监管明显滞后,政策研究领域逐渐出现的共识是:商业银行的代币化存款优于科技公司发行的稳定币(Garratt和Shin,2023)。

第三,政治领导人的重视。2020年起,G20将“改进跨境支付”列为优先事项,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CPMI)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等牵头进行了一系列政策研究。下文将详细介绍G20对改进跨境支付的讨论。

第四,经济金融研究者的参与。2020年起,BIS研究团队在申炫松教授(Hyun Song Shin)的领导下,以及国际清算银行创新中心(BISIH)多个试验项目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前沿研究。

第五,地缘政治的影响。2022年,俄乌战争后欧美日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突显了跨境支付系统的重要性。

从实践看,跨境支付的主要进展是在“代理银行模式+SWIFT报文系统”框架下的改进。各国快捷支付系统(FPS)之间的互联互通很受重视。央行数字货币(CBDC)处于研发和试验阶段,发行量和交易量都很小,但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前景很受关注,争议焦点是应该使用批发型CBDC还是零售型CBDC,以及互操作性问题。

总的来说,对跨境支付前沿动态的研究,对理解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境外清算行以及数字人民币在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有重要参考意义。

二、G20对改进跨境支付的讨论

2020年7月,CPMI在给G20关于改进跨境支付的报告中,梳理出5方面共19项工作(CPMI,2020)。2020年10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提出了改进跨境支付的路线图(FSB,2020)。2022年10月,FSB针对G20关于改进跨境支付的路线图发布《2022年汇总进展报告》和《下一阶段优先事项》(FSB,2022a,2022b)。2022年11月,FSB发布针对跨境支付改进目标的KPI(FSB,2022c)。

G20改进跨境支付的19项工作包括:1.制定关于跨境支付的共同愿景和目标;2.实施国际指引和原则;3.定义跨境支付服务水平的共同特征;4.对齐关于跨境支付的监督、监管和监控框架;5.一致和全面地实施反洗钱(AML)/反恐怖融资(CFT)规则;6.审查数据框架和跨境支付之间的互动;7.发展安全的支付走廊;8.发展“了解你的用户”(KYC)和身份信息共享(Identity sharing);9.提高跨境同步交收(PvP)的采纳率;10.提高银行、非银行和支付基础设施对支付系统的接入度;11.探索流动性桥(中央银行之间的互惠性流动性安排);12.延伸和对齐关键支付系统的运营时间;13.探索(通过API方式)连接支付系统以服务跨境支付;14.采用统一的ISO 20022报文标准;15.协调针对数据交换的API协议;16.针对代理注册(Proxy registries)建立统一身份标识;17.探索针对跨境支付的新的多边平台和安排的可行性;18.促进针对跨境支付的全球稳定币安排的稳健性;19.将国际维度纳入CBDC设计。

接下来重点介绍第9项“提高跨境同步交收(PvP)的采纳率”,第17项“探索针对跨境支付的新的多边平台和安排的可行性”,以及第19项“将国际维度纳入CBDC设计”等方面的进展。

(一)提高跨境同步交收(PvP)的采纳率

CPMI(2022b)指出,有PvP保护的交易结算的比例从2006年的50%以上下跌到2019年40%以下,银行为此承担了较高的外汇结算风险;现有PvP安排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的支持不够。

(二)探索针对跨境支付的新的多边平台和安排的可行性

根据CPMI(2022c),多边平台是涉及多个司法辖区、通常能处理多种货币的支付系统,提供流动性管理、支付报文、合规和数据处理、清算、结算和外汇兑换等功能;多边平台有助于缓解跨境支付中的一些摩擦因素,但需要较高投资成本。

(三)将国际维度纳入CBDC设计

2021年7月,CPMI等发布关于CBDC应用于跨境支付的报告(CPMI等,2021)。2022年6月,BIS创新中心基于Inthanon-LionRock(泰国央行和香港金管局)、Jura(法国央行和瑞士央行)、Dunbar(澳大利亚央行、马来西亚央行、新加坡金管局和南非央行)和mBridge(中国人民银行与阿联酋央行、泰国央行和香港金管局)等4个试验项目的进展,发布了CBDC用于跨境支付的总结性报告(BISIH,2022)。2022年7月,CPMI等发布《CBDC应用于跨境支付在可及性和互操作性方面的选项》(CPMI等,2022)。

以上报告的总体结论是:倾向于在跨境支付中使用批发型CBDC而非零售型CBDC,并通过多边CBDC桥解决不同国家的批发型CBDC之间的互操作性问题(也兼容没有CBDC项目的国家),而互操作性问题的核心是PvP。

BIS创新中心另外两个试验项目值得关注。第一,Icebreaker项目(与以色列、挪威和瑞典等国央行合作)讨论零售型CBDC在跨境支付中的应用(BISIH等,2023)。这个项目有如下要点:1.零售CBDC不会在境外流通;2.外汇服务商连接不同国家的零售型CBDC系统,在不同国家的用户之间起到桥梁作用;3.Icebreaker hub为外汇服务商提供外汇交易市场,并为不同国家的零售型CBDC系统之间的跨境支付报文提供路由;4.通过哈希时间锁协议(HTLC)实施PvP。第二,Mariana项目(与法国、瑞士和新加坡等国央行合作)探讨在外汇市场引入自动做市商(Automatic market maker)的可能性[2]。这借鉴了去中心化金融(DeFi)领域的创新。

三、小结

第一,在政治、市场和技术等因素的驱动下,跨境支付领域正进入创新活跃期,并与各国境内支付系统的现代化相结合(比如快捷支付系统、零售型CBDC系统)。这会对国际金融基础设施产生深远影响。

第二,尽管“代理银行模式+SWIFT报文系统”框架在短期内难以被撼动,但替代性的跨境支付框架和解决方案已经出现,并逐渐获得共识。

第三,创新机制也在发生变化:1.出现了多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和竞争;2.从单纯的研究走向概念验证,原型(Prototype)构建,和试点测试;3.BIS的引导作用。

第四,对我国的启示主要有两点:1.如何在“代理银行模式+SWIFT报文系统”框架下取得突破?2.如何在替代性的跨境支付框架和解决方案中占有先机?

参考文献

BISIH (BIS Innovation Hub), 2022, "Using CBDCs across Borders: Lessons from Practical Experiments".

BISIH, Bank of Israel, Norges Bank and Sveriges Riksbank, 2023, "Project Icebreaker: Breaking New Paths in Cross-border Retail CBDC Payments".

CPMI (Committee on Payments and Market Infrastructures), 2020, "Enhancing Cross-border Payments: Building Blocks of a Global Roadmap: Stage 2 Report to the G20".

CPMI, 2022a, "SWIFT gpi Data Indicate Drivers of Fast Cross-border Payments".

CPMI, 2022b, "Facilitating Increased Adoption of Payment versus Payment (PvP)", Consultative report.

CPMI, 2022c, "Can Multilateral Platforms Improve Cross-border Payments?"

CPMI, BISIH, IMF and World Bank, 2021, "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ies for Cross-border Payments: Report to the G20".

CPMI, BISIH, IMF and World Bank, 2022, "Options for Access to and Interoperability of CBDCs for Cross-border Payments: Report to the G20".

FSB (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 2020, "Enhancing Cross-border Payments: Stage 3 Roadmap".

FSB, 2022a, "G20 Roadmap for Enhancing Cross-border Payments: Consolidated Progress Report for 2022".

FSB, 2022b, "G20 Roadmap for Enhancing Cross-border Payments: Priorities for the Next Phase of Work".

FSB, 2022c, "Developing the Implementation Approach for the Cross-border Payments Targets: Final Report".

Garratt, Rodney, and Hyun Song Shin, 2023, "Stablecoins versus Tokenized Depos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ingleness of Money", BIS Bulletin, No. 73.

Libra Association Members, 2019, “An Introduction to Libra”.

Libra Association Members, 2020, "Libra White Paper v2.0".

[1]相关数据整理自coinmarketcap.com

[2]https://www.bis.org/press/p221102.htm


关键字

货币国际化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