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增强稳健货币政策的传导效能 更好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刚 2024年04月01日
王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系统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支持和促进完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责无旁贷。要在准确把握党中央决策意图基础上,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稳妥有序、标本兼治、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经济金融风险;以做好五篇大文章为抓手,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强政策协调配合与预研储备,及时充实工具箱。日前,记者围绕相关问题,专访了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王刚
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金融时报》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延续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表述,将货币政策基调从2022年的“精准有力”调整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对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王刚:今年以来,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不稳固等困难和挑战,货币政策靠前、精准发力,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巩固了经济回升势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货币政策基调定为“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即总量工具“灵活适度”加结构工具“精准有效”,在延续精准导向的同时,更加重视提升效能。在延续“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总量要求基础上,针对去年以来物价走势整体疲弱,个别月份出现负增长,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为负的突出问题,将总量调控目标从去年的“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调整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价格被明确为货币政策锚定目标之一,今年的物价水平也将成为判断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参考指标。在结构上重视提升效能,重申加强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通过盘活存量进一步提升效能,抓手是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价格上要求继续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在效率上采纳去年11月全国人大《对金融工作报告的意见和建议》中“在疏通传达机制、流通机制上多下功夫”的意见,明确提出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避免资金沉淀空转。在范围上首次将“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凸显货币政策通过提供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功能。在对外目标方面延续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通稿“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的表述,以稳定的汇率水平支持金融高水平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
展望今年的货币政策操作,一是用好货币政策空间,稳定资金供给,有效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人民银行数据显示,当前我国银行业存款准备金率平均为7%,后续仍有降准空间。可继续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实体经济需求变化适时调整信贷投放节奏和力度,在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同时实现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总量的稳定增长与总体均衡投放。与此同时,统筹考虑政府部门、企业、居民资金需求、物价水平走势等因素,灵活调整政策节奏,注意避免为推动物价水平回升过度加大资金供给,防止进一步大幅推升宏观杠杆率。
二是加大力度盘活存量,优化信贷结构,持续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统筹用好核销、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转让、债转股、贷款核销、发放并购贷款、重组清收、政府债券置换等工具,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产,腾挪更多宝贵资源用于支持国家战略和重点领域发展。用足现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尽快落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新工具,适当扩大适用机构范围、适当延长工具使用期限,更好发挥激励带动作用,引导银行业机构继续加大对科创、绿色、普惠等重点领域支持,综合运用银行信贷、股权投资、风险投资等金融工具,提高对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的投入,因地制宜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是多措并举引导金融机构适度降低融资成本,在商业可持续前提下进一步为实体经济减负。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净息差降至1.69%,同比2022年底收窄22个基点,已达历史新低,城商行、农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经营压力更大。可根据经济形势变化适时合理调整政策利率的方式,继续引导融资成本下行,同时也可考虑以定向降准、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引导存款利率进一步下行等举措降低商业银行负债端成本,缓解经营压力,支持银行业保有支撑自身风险定价、缴税、分红、补充资本的必要利润空间,使让利实体经济可持续。另外,可继续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化数字化转型,降低服务成本,在此基础上在手续费、资金结算等方面给予企业和居民更多让利,减少非必要收费项目,推动实现《政府工作报告》“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的政策目标。
稳妥有序化解重点领域经济金融风险
《金融时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以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落实这项工作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王刚:2023年以来我国继续因城施策优化房地产调控,推动降低房贷成本,积极推进保交楼工作。制定实施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方案,分类处置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也要看到,当前风险隐患仍然较多,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标本兼治、持续有效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重点领域风险,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从总体策略上,完善重大风险处置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健全权责一致、激励约束相容的风险处置责任机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地方属地责任,提升处置效能,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一是在房地产领域。在治标层面,继续优化房地产政策,在前期落实保交楼和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基础上,推动近期落地的城市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尽快见效,细化尽职免责规定,提高项目“白名单”对接效率,落实“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的政策要求。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考虑采用更具全局性、系统性和适用于处置金融风险的方式来处置房地产企业,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治本层面,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和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大力支持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在支持稳住今年投资的同时促进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二是在地方政府债务领域。在治标层面,统筹好地方债务风险化解和稳定发展,进一步落实好一揽子化债方案。在限额内继续发行特殊再融资券支持地方政府化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的总要求,指导银行保险机构按照市场化方式开展地方政府债务重组与置换,降低对金融机构净息差的过大冲击。在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严防新增债务风险。在治本层面,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通过平台与区域分类、融资政策差异化设定、融资规模约束、投资约束等举措对地方政府债务增长给予必要限制,在妥善化解存量债务风险的同时,严防新增债务风险,避免地方债务风险“边化边增”、不断累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讲话中“稳步推进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法定债务合并监管”的要求,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加强对融资平台公司的综合治理,分类推进地方融资平台转型。
三是在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领域。在治标层面,有计划、分步骤稳妥推进一些地方的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综合运用并购重组、补充资本、市场退出等措施,坚持“一省一策”“一行一策”“一司一策”制定风险处置方案,避免“一刀切”,有效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治本层面,提升兼并重组举措在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工具箱中的地位,针对城商行、农商行、村镇银行分类精准施策,明确短中长期改革化险路线图;强化行政引导支持下的市场化推进原则,适当放开并购的地域和机构类别限制,优化扶持政策、丰富手段;强化行业赋能、落实差异化监管等配套措施,推动中小金融机构在并购化险基础上尽快夯实与其业务定位相适应的能力;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早识别、早预警、早暴露、早处置。
  做好五篇大文章 持续推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金融时报》记者:《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提出大力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反复强调做好五篇大文章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王刚:五篇大文章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是第一动力、协调是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内涵要求相一致,反映出金融资源向高质量发展领域倾斜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今年1月,人民银行宣布,将设立信贷市场司,重点做好五篇大文章的相关工作。2月27日,人民银行召开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工作座谈会,明确了目标要求和主要举措。
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既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着力点,也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较好成效。在科技金融方面,截至今年2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4.2%、18.5%、21.4%,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在普惠金融方面,截至今年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0.42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涉农贷款余额5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民营经济贷款余额6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6%,分别高于同期人民币贷款平均增速为13个、4.4个和1.5个百分点。
下阶段要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相关部署,进一步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推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一是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针对每个领域的痛点难点,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科技金融要迎难而上,从长期收益覆盖长期风险的角度,在客户准入、授信审批、风险容忍、利率定价、考核激励、人员队伍等方面建立不同于传统信贷模式的机制,支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金融要乘势而上,完善政策、标准和产品体系,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普惠金融要坚持雪中送炭,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前提下持续加大对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三农”等领域的金融支持,提高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养老金融要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丰富金融产品服务供给,加大对健康和养老产业、银发经济的支持。数字金融要把握机遇,加快金融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和竞争力。
二是在政策层面通过加强政策指引、强化政策激励、明确目标要求、加强考核评估,强化对金融机构的激励引导和服务保障。尽快落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更好支持高端制造业发展;发布转型金融标准,继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再贷款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拓展适用机构范围,扩大支持领域和规模;继续实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配合近期普惠小微贷款口径的调整,扩大覆盖范围,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规模;优化融资增信、风险分担、信息共享等配套措施,进一步落实《金融支持民营经济25条》,提高民营企业贷款占比、扩大发债融资规模。
三是在落实推进层面聚焦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能力。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组织保障,明确每篇大文章的牵头部门,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工作。其次要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金融机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绩效考核、尽职免责等政策安排,根据各重点领域特点加强产品服务创新,加大对五大重点领域的资金支持。再次要用好用足货币政策工具,做好审贷放贷、资金申报和存续期管理,将央行优惠政策精准传导到各重点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