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麟:商业银行战略规划范式变革——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方法论探索
近日,《“十五五”规划建议》解读及银行业“十五五”发展展望研讨会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研讨会由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浦江银行业论坛主办、亚联咨询协办,《中国金融》杂志提供媒体支持。上百位来自银行业、证券公司及知名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和战略研究条线负责人,共同探索银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和战略蓝图。

浦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李麟从方法论角度出发,对商业银行战略规划的范式变革进行了深入探析,为行业的战略制定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和实践路径。
一、时代背景:从VUCA到BANI的范式转换
李麟副院长指出,当前外部环境复杂多变,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世界已经从VUCA(乌卡)时代迈入BANI(巴尼)时代,这一转变标志着环境复杂性的质变。VUCA时代强调的是易变性(Volatile)、不确定性(Uncertain)、复杂性(Complex)和模糊性(Ambiguous),而BANI时代则呈现出更为深层次的特征。
BANI时代的四大核心特征包括:脆弱性(Brittle)——系统表面看似稳固,实则极易崩溃;充满焦虑感(Anxious)——不确定性带来的心理压力显著增强;非线性(Nonlinear)——因果关系不再呈现简单的线性对应,小变化可能引发巨大的连锁反应;不可理解性(Incomprehensible)——事物的复杂程度已超出传统认知框架的解释能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进一步扩展了BANI时代的冲击范围。AI不仅改变了商业运营模式,更对大众心智、决策模式和认知能力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个体的思维方式到组织的战略决策,从市场竞争格局到产业生态构建,都面临着根本性的重塑。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企业战略规划范式的作用,就是发现这种不确定性,并通过发现、选择、激发企业家作用,将"不确定"变为"未定性",最终变为商业现实"确定化"的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更是认知层面和组织层面的深刻变革。
二、当前战略规划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
(一)认知偏差的系统性障碍
在不确定性情境下,战略规划者面临着由信息不对称、思维断点、认知模式固化等因素带来的系统性认知偏差。传统的战略分析工具和决策框架往往基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假设,而在BANI时代,这些假设不断被打破。
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数字化时代变得更加复杂。一方面,信息的获取变得前所未有地便捷;另一方面,信息过载和信息噪音使得有效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变得更为困难。思维断点则源于新旧范式之间的鸿沟——传统的线性思维模式难以理解和把握非线性系统的运作逻辑。
认知模式的固化是更深层次的挑战。长期在相对稳定环境中形成的认知框架,往往成为理解新事物、把握新机遇的障碍。这种"认知负债"使得战略规划者难以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无法准确识别和评估新的战略机会。
(二)非线性科技创新鸿沟的形成与加剧
当前,"数字鸿沟""AI鸿沟"等非线性科技创新鸿沟正在形成,并不断加剧。这些鸿沟逐步渗透到金融领域,对长期遵循"规模扩张、网点下沉、渐进式技术升级"路径的商业银行形成了多重维度的"断层式"冲击。
数字鸿沟不仅体现在技术能力的差异上,更体现在战略认知、组织文化、人才结构等多个层面。一些银行虽然投入巨资进行数字化改造,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战略规划和组织变革,往往陷入"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误区,难以实现真正的价值创造。
AI鸿沟则带来了更为深刻的挑战。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更可能重构整个金融生态。那些无法及时把握AI技术机遇的银行,可能面临边缘化风险。
(三)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五道扩散鸿沟
在推进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跨越五道技术扩散鸿沟:
模糊地带(Fuzzy Front End):技术概念尚不清晰,应用场景模糊不定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大量的探索性投入,但成功概率较低。
魔鬼河(Devil River):技术验证到工程化实现的关键转折期。许多看似有前景的技术在这一阶段遭遇失败,无法实现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跨越。
死亡谷(Valley of Death):从产品开发到市场化的资金断裂期。即使技术成熟、产品开发成功,如果无法获得足够的市场化投入,仍可能功亏一篑。
达尔文河(Darwinian Sea):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期。产品推向市场后,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只有真正满足客户需求、具备竞争优势的产品才能得以存活。
衰退鸿沟(Declining Phase):技术成熟后的更新迭代期。在技术进入成熟期后,如何保持竞争力,实现持续创新,是长期成功的关键。
这五道鸿沟构成了技术产业化的完整生命周期,每一道鸿沟都需要不同的战略应对和资源配置。商业银行在推进金融科技创新时,必须对这些挑战具有清醒认识,才能制定针对性的跨越策略。
三、战略规划范式的系统性重构
(一)理论基础的再革命:突破边际收益递减假设
面对上述系列挑战,商业银行需要探索重构战略规划范式新体系,同时重构配套的战略思维和战略分析框架。李麟副院长指出,传统的战略规划理论框架已难以完全适配现实需求,亟需一场"经典理论的再革命"。
突破口在于跳出边际收益递减的传统假设。传统经济学理论基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认为随着投入的增加,产出增长速度会逐渐放缓。然而,在数字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许多领域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
系统揭示边际收益递增领域的内在机制至关重要。这些领域包括: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的累积效应和协同效应;知识溢出——知识的非竞争性和可复制性特征;协同创新——多主体协作产生的网络效应;生态化经济组织——平台经济和生态系统的规模效应。
(二)关键理论工具的引入与应用
斯密—熊彼特增长模型。该模型整合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强调创新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在BANI时代,创新不再是偶发事件,而是持续的、系统性的过程。
企业家精神理论。熊彼特将企业家定义为"创新的实现者",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是创造性破坏。在不确定性环境中,企业家精神包括三个层面:建立私人王国的意愿、对胜利的热情、承担风险的勇气。这种精神是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的关键力量。
BASS扩散模型。该模型由美国营销学家弗兰克·巴斯提出,用于描述新产品或新技术在市场中的扩散过程。模型区分了创新者和模仿者两类采用者,揭示了技术扩散的S型曲线规律。在非线性科技创新鸿沟日益扩大的今天,只有驾驭创新扩散规律,才能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该理论由罗杰斯提出,强调创新扩散取决于五个因素: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试验性、可观察性。商业银行在推广金融科技创新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设计合理的扩散策略。
四、战略思维的七大转变
为使不确定性向确定性转化,战略规划人员的思维方式必须与战略规划范式相匹配。李麟副院长提出,需要重塑战略思维,实现从计划思维、规划思维到进化思维的转变。
(一)感知真实世界,探寻使命价值
战略规划者必须拒绝"认知负债",保持对真实世界的敏锐感知。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要始终坚守AI无法替代的价值理念——创造力、同理心和道德判断。这些独特的人类价值是商业银行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基础。
(二)目标和路径内生,发现价值、塑造未来
传统的战略规划往往是目标导向的,先设定目标,再寻找实现路径。在BANI时代,需要转向价值发现和未来塑造的思维模式。战略不是简单地适应环境,而是主动塑造和拓展新的市场空间。
(三)战略与计划的有机结合:在趋同中实现差异化
规划=战略+计划。战略关注长期方向与核心竞争力,计划则关注短期执行和资源配置。在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银行业,需要在服务趋同化的基础上,通过独特的价值主张、创新的服务模式来实现差异化。
(四)激发科创活力,争当数智先锋
金融科技创新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商业银行必须将科技创新置于战略的核心位置,大力投入研发资源,培育创新文化,建设科技人才队伍。只有成为数智化转型的先锋,才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五)生态圈不等于"朋友圈":培育"新物种"连接"新势力"
战略合作不能满足于传统的"朋友圈"思维。真正的生态圈建设需要培育"新物种"——那些具有颠覆性创新能力的初创企业、科技公司;需要连接"新势力"——那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产业力量。通过开放合作,构建多元共生的金融生态系统。
(六)用"客户心智"定义银行:战略驱动愿景
传统银行以产品和服务定义自身,未来银行应以客户心智定义自身。深入理解客户需求,洞察客户心理,把握客户行为模式,用客户视角审视和设计银行的一切活动。战略不是自上而下的规划,而是源于对客户价值的深刻理解。
(七)依靠企业家精神,保持动态持续创新
企业家精神是商业银行应对不确定性的核心能力。这种精神不仅体现在高层管理者身上,更应渗透到组织的各个层级。通过激发全员的创新意识、培育容错文化、建立创新激励机制,从而保持组织的动态创新能力。
五、"五位一体"战略分析框架的构建
基于前述理论范式与逻辑体系重构,李麟副院长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主线,探索构建了包括经济周期、科技周期、产业周期、企业周期、产品周期在内的"五位一体"的战略分析框架。
(一)框架的系统性特征
"五位一体"战略分析框架是一个动态演化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以科技创新为原动力。科技创新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新技术的出现往往会引发产业变革,从而影响经济周期波动。
二是以产业变革为核心传导。科技创新通过产业变革实现价值创造。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的重构,是科技创新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关键环节。
三是以经济景气和企业运行为梯次呈现。宏观经济周期影响产业发展环境,产业周期影响企业经营状况。不同周期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动态关系。
四是以金融产品与服务为金融适配。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必须与实体经济需求相匹配。通过融资等方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同时分享经济的增长成果。
(二)框架的实践应用价值
"五位一体"战略分析框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企业将"不可预测的不确定性"转化为"可观察、可预期、可管理的风险"。通过系统分析各个周期的运行规律和相互关系,战略规划者可以:
识别战略机遇窗口:理解各周期的相位关系,把握战略机遇的最佳时机。例如,在科技周期的上升期、产业周期的成长期进行前瞻布局。
评估战略风险:通过各周期分析,识别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和结构性风险,并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
优化资源配置:根据不同周期阶段的特征,动态调整资源配置策略,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