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斌: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建立“出巢率”考核机制——兼答张家界市融资担保集团

作者:叶斌 2025年07月17日

叶斌,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

         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荣誉顾问

【编者按】日前,张家界市融资担保集团咨询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中国融资担保业协会荣誉顾问叶斌在4月22日衡阳讲课时提出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要考核“出巢率”的问题,希望就“出巢率”考核问题给予详尽一点的解答。本文便是叶斌研究员的回复。

国家财政部等六部门《政府性融资担保发展管理办法》(财金〔2025〕11号)的主旨是规范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更好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打个比方说,相对于小微企业、“三农”等这些“呱呱坠地”“嗷嗷待哺”的经营主体来说,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是个“育雏巢”。政府和社会希望融资担保机构提高“入巢率”,让更多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在融资担保机构的帮扶、陪伴中逐步满足其“资金缺口”、补齐“成长缺口”。融资担保机构在其持续运营中自然形成“出巢率”指标,这一方面是“腾笼换鸟”让更多新生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入巢”分享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红利”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检验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和服务质量,因羽翼丰满而“出巢”规模越大、占比越高,说明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质量越高、发展后劲越足;反之,靠通过第三方代偿、处置抵质押物、诉讼等方式“出巢”规模大、占比高,说明融资担保机构服务质量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这就引出一个全新的理念:“出巢率”是衡量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扭住这个“牛鼻子”,就能引导我们走出融资担保机构绩效考核的怪圈——侧重于考核降低代偿率,业务趋向垒大户,规模增长乏力;侧重于考核服务规模和户数,风险控制难以为继,代偿追偿压力山大。

纵观中国担保业30多年发展史,从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育雏巢”中出巢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大体可归纳为六种形态

羽丰翼满式出巢。在注重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在为入巢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常常嵌入成长服务,填平补齐他们身上原有的成长“缺口”、理念误区,使其逐步形成羽翼丰满的健康肌体,可以出巢自行“觅食”。因为“出巢率”是新概念,尚无精准的统计口径,据笔者这几年调研、走访和问卷调查以及相关市级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提供的实测数据,羽丰翼满式出巢占比约在30%以上。

你好我好式出巢。入巢的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不少基本面很健康,有些科技型小微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甚至是关键技术,还有的小微企业虽属于初创型企业但处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的重要位置。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的这些自身优势,经融资担保机构一定时间的哺育,更加吸引眼球,产业链上、商业圈里的各类资本、投资主体,会以各种方式拉其“出巢”,另辟新的融资和发展路径。这类出巢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对自身发展有利,对融资担保机构声望也有利,我们称之为你好我好式出巢,综合测算占比在20%左右。

再送一程式出巢。新一代担保人服务入巢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不仅有陪伴的温度,而且还经常显露出帮扶的智慧,帮助在巢企业搭建新的发展平台和勾连合作平台,让更多成长机会在担保的“育雏巢”里生成,然后再送一程,直至他们自由飞翔。这类再送一程式出巢占比约10%。

值得庆幸式出巢。但凡有从业四五年经历的担保人都有过这样的纠结:虽然有严格的保前调查和完备的保中审查,但还是有些经营主体在保后跟踪中被发现,不适合做我们的客户,存在着难以救治的“原发性”风险,主要指品格的缺陷、成长的先天不足等,让我们欲进不能、欲罢不可。但就因为这些品格缺陷,使经营者时常表现出很会折腾的“别样”能力,甚至想离开融资担保机构走“捷径”。这类出巢对于融资担保机构来说是值得庆幸的。这类出巢虽表现形态各异,但都是意外地给了融资担保机构摆脱风险的机会,占比在10%以内。

迫不得已式出巢。应该说时至今日多数担保人的风险偏好还自觉不自觉停留在“风险无敞口、抵押全覆盖”的认知层面。项目人员一定程度忽略了对企业成长性精准把握,当入巢企业出现经营波动时,又不能有力纾困,出现企业贷款逾期、担保代位清偿局面在所难免。情急之下只能靠处置抵质押物,挽损自保,一任受保企业“归零”式出巢。目前看,以这种方式出巢占比不下于20%。

撕破脸皮式出巢。这就是以“结亲”入巢,以“结仇”出巢。以对簿公堂打官司方式(包括调解)出巢的占比约10%。

上述六种形态可以分两类进行考察:成功类出巢,包括羽丰翼满式出巢、你好我好式出巢、再送一程式出巢;风险类出巢,包括值得庆幸式出巢、迫不得已式出巢、撕破脸皮式出巢。所谓扭住出巢率这个“牛鼻子”建立考核机制,就是科学设计这两类出巢率在融资担保绩效考核中的权重。

成功类出巢考核权重设计成功类出巢率反映的是融资担保的成功率,其占比越高、涉及的融资担保规模越大、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越好,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质量就越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越强;考核结果对应的是奖赏。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从尽调结伴到跟踪陪伴的过程,生成式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复盘”,如果我们在弥补所服务企业成长“缺口”,如财务更规范、理念更进步、上下游关系更融洽,改善所服务企业法人治理,活跃所服务企业文化氛围,提升所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等可量化、可定性的重要节点上加大考核奖赏占比和权重系数,那么自然会引导项目人员和与项目有关联的人或机构向奖赏的方向努力,成功类出巢率会得到巩固和提升。当下,许多融资担保机构成功类出巢率不够高,实际上就是服务质量不够高,强化成功出巢率考核理念,在具体设计上越科学、精细、个性化,实际运用中导向作用就会越好。

风险类出巢考核权重设计风险类出巢率反映的是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率,其占比高、涉及的融资担保规模大,势必反映融资担保机构的业务质量比较差、可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弱;考核结果对应的是责罚。如果我们在原发性风险因素排查不彻底、保后服务粗放、避险预案设置不充分等节点和要素上加大考核责罚占比和权重系数,那么“热炉法则”自然会发挥作用,项目人员和与项目有关联的人或机构为避免责罚,倒逼向内发力,提升项目选择的精心程度、保后服务的热心程度、困难救助的上心程度。孟子说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精神,在这里可能被锻造出来。当下,许多融资担保机构深受风险类出巢率居高不下的困扰,这就更需要强化风险出巢率考核理念,结合本机构实际在具体设计中越科学、精细、个性化,在实际运用中就越有可能激发组织抗压力,越有可能从挫折中摸索出降低风险类出巢率的有效路径。

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出巢率”考核机制不仅是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工具作用,做实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的需要。融资担保机构每年报送的担保规模增加、担保户数增加的数据,政府和社会反响并不强烈,原因之一是他们的“体感”不明显,碰到的、看到的还是小微企业融资难、发展难等问题。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如果每年都能实打实地亮出有多少小微企业、“三农”等经营主体经融资担保机构“哺育”,羽翼丰满“出巢”了,实现了自力发展,担保机构自身的风险也得到有效控制,那么必然会被高看一眼,出巢率考核的“溢出效应”将会不断扩大。与其同时,政府资源、社会资源流向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虹吸效益”也会因此而慢慢产生。走对“出巢率”考核一着棋,将会激活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高质量发展一盘棋。

来源: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关键字

融资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