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化解压力求突破 消费金融再进阶

作者:曾刚 2025年07月21日
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阶段,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压舱石”和“稳定器”,其重要性日益凸显。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2025年经济工作的首位,要求“大力提振消费”,消费金融作为连接金融与消费的重要桥梁,承担着撬动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力的重要使命。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中国经济正面临内需不足、居民消费意愿偏弱的挑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5%,虽有回升但仍低于疫情前水平。居民部门杠杆率持续上升,收入增长趋缓,购房支出挤压消费空间,共同构成制约消费释放的主要因素。在此情形下,2025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从丰富金融产品、便利金融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出发,提出优化消费金融政策的具体举措,进一步明确了消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促进内需增长的政策导向。

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存在多元博弈

市场规模扩展但增速趋缓。近年来,消费金融市场持续扩张。信用卡消费、互联网消费贷款以及传统消费贷款等业务的普及,不仅提高了消费者的即期购买力,也带动了商品与服务消费的增长。从广义消费信贷来看,包含个人住房、汽车、信用卡和其他消费贷款在内的规模已超过50万亿元,占GDP比重约40%。然而,近两年来,消费金融业务增速明显放缓,从2020年的20%左右降至2024年的10%以内。这一趋势背后既有宏观经济承压、居民收入增长放缓的影响,也反映出行业发展已进入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转型阶段。

市场竞争格局日趋多元化。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竞争格局,主要参与者包括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平台(小贷公司)等。从服务客群来看,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中高收入人群,消费金融公司和互联网平台则更多聚焦于年轻客群和下沉市场。近年来,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凸显,行业分化日趋明显。一方面,大型银行凭借雄厚的资金实力和风控能力下沉市场,互联网巨头依托场景和技术优势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中小型消费金融公司面临激烈竞争,部分机构因资本金不足、风险管理能力有限而面临较大挑战。

业务模式和产品持续创新。随着科技进步和消费升级,我国消费金融产品呈现出场景化、差异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从产品形态看,我国已从传统的信用卡、消费贷款扩展至场景分期、信用购、循环贷等多元化产品;从应用场景看,已覆盖大额耐用消费品(例如家电、家装、教育、医疗)到小额高频消费(例如网购、餐饮、娱乐)的全谱系消费场景。与其他类型业务相比,消费金融的数字化程度更高。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已开展线上业务,其中部分机构已完全采用线上方式获客。大多数公司应用OCR识别、活体检测、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最新科技,提高业务覆盖范围、服务质量和运行效率。

风险与监管压力并存。消费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拉动内需方面成效显著,尤其是满足了消费者需求、推动消费升级和普惠金融发展,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明显的风险隐患。例如,部分借款人因偿债能力不足导致信用违约问题,多头借贷加剧资金风险;部分机构不规范催收甚至涉嫌暴力催收,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此外,金融机构的风控管理能力不足以及借款人金融素养薄弱也进一步放大了潜在风险。
多管齐下  擘画消费金融发展蓝图

为支持“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的政策要求,促进消费金融持续健康发展,《通知》在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消费金融普惠覆盖以及改善金融消费环境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规划和要求,不仅为行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将对居民消费能力释放产生重要助力。

加大支持力度,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供给,而这种供给需要紧密匹配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供给能力。《通知》明确指出,要围绕消费升级趋势,从商品消费、服务消费到新型消费场景(例如绿色消费与数字化消费),大幅丰富金融产品种类。例如,针对家电以旧换新、文化旅游等消费场景的专项信贷支持,不仅能够拉动商品销售增长,也能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推动消费结构向绿色化、可持续化方向转型。

针对绿色消费,《通知》特别鼓励引入低息贷款产品以支持购买新能源产品,例如新能源汽车和节能家电。这不仅减少了消费者的购置成本,同时也在无形中宣导了绿色环保理念。具体到文化旅游领域,专项信贷支持可有效促进旅游业复苏,为文旅企业引入更多资金流,缓解疫情后遗留下来的经营压力,从而达成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契合,提高政策落地执行效果。

强化金融服务的个性化与便利性。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金融机构提高服务适配性与便利度提供了强力支撑。《通知》特别提到要通过数字化赋能优化金融消费服务。金融机构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更精准地判断消费者需求、行为习惯和风险偏好,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金融服务。此外,当前消费场景的多样化与碎片化使得支付便利性尤为重要。通过数字技术应用,金融机构可进一步缩短支付链条、简化交易流程。

除了改善支付便利度,金融机构还可利用人工智能和数据分析技术建立高效的反诈骗机制。这既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强的资金安全保障,也提高了用户对消费金融产品的信赖程度。特别是在农村市场和三四线城市,这些措施可帮助家庭用户安全跨越传统信贷门槛,提高对消费金融服务的接受度。

优化监管机制,规范市场行为。《通知》强调,消费金融的发展不仅要追求规模与增速合理增长,更要兼顾市场的规范性与透明度。在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中的不良行为也逐渐显现,包括不合理的收费、复杂模糊的合同条款等。《通知》明确要求加强合同内容管理,金融机构必须清晰展示贷款的综合成本,并保证费用透明化,从源头上降低消费者的信息盲区与不对称性。

同时,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服务也是《通知》的亮点之一。例如,构建公正透明的金融消费纠纷解决机制,对于进一步树立消费金融市场信誉有着重要意义。在这一过程中,加大对于违法操作的惩治力度,将极大改善行业整体秩序,为消费金融市场稳定运行提供制度性保障。

推行纾困服务,增强金融温度。根据当下经济环境变化,《通知》增加了一定的灵活性和人性化安排。考虑到经济波动对居民收入的影响,在一定阶段内,部分消费者可能因收入骤减而面对较大的借贷能力压力,《通知》要求金融机构提供灵活多变的纾困与续贷服务,包括延长还款期限、调整还款政策与周期,以降低短期还款压力,确保金融资源的普惠效应。

一系列政策调整不仅有效缓解了居民生活压力,也避免了消费信贷产品的负面影响对居民消费活力的压制。尤其是在支持经济复苏的关键时期,“纾困服务”不仅是一种短期应对手段,更是构建消费信贷长期信任关系的重要方式。

未来,消费金融行业应继续在产品和服务层面紧跟消费需求升级,加快数字化转型,丰富个性化产品供给,注重场景创新与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同时,行业需在风险管理上不断精进,以规范透明的市场行为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建立更加人性化的金融纾困政策,帮助消费者应对突发经济压力。在数字技术和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下,消费金融不仅将为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发挥更大作用,还将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等方面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中国农村金融杂志社2025年6月25日


关键字

消费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