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俊:银行如何应对助贷新规落地挑战

作者:潘晓俊 2025年09月26日
潘晓俊,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

101日,被业内称为助贷新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正式落地实施。这标志着狂奔多年的助贷业务进入了有序发展的新阶段。

对于作为助贷市场主力军的商业银行而言,这既是一次必须通过的合规大考,也是一次重塑业务模式、夯实内功的战略机遇。新规的核心,在于厘清银行与合作机构的责任边界,将风险管理的主心骨压回银行自身,特别是总行层面。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银行能否真正将贷款利率压降至合规区间,能否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公平与稳定。

01 监管探照灯聚焦何处?

101日之后,监管的检查预计会迅速跟进,其探照灯将重点聚焦以下几个硬骨头,而这些点也恰恰是社会舆论和消费者最关心的地方。

首先,也是重中之重,就是定价问题,即利率能否真正穿透、实打实地控制在24%以内监管会火眼金睛地审查任何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变相收费。比如,那些“24%贷款利率+商城费“24%贷款利率+融资担保费等组合拳,如果最终导致借款人的综合融资成本突破了红线,必将成为处罚的重灾区。社会公众对贷款明面低息、实际高昂的问题深恶痛绝,新规在此处的严格执行,是回应社会关切的关键。还有合作机构管理,特别是白名单机制是否扎实

其次,是银行总行的履职尽责情况新规反复强调了总行的核心风控职责。监管会审视银行的系统建设、制度流程、人员配备是否足以支撑独立开展风险管理,还是说依然在穿新鞋走老路,实质上将风控外包。这涉及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数据安全等全流程,确保银行是风险承担的第一责任人。

最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成为监管检查和舆论监督的交叉火力点。所有因利率不透明、强制搭售、暴力催收等引发的客户投诉,尤其是可能被黑产利用规则漏洞进行的恶意投诉,都会倒逼监管追查银行内部执行新规是否到位。如果银行自身对规则理解不清、执行摇摆,就极易在消保层面暴露出弱点,引发更大的声誉风险。

02 银行如何稳渡新规适应期?

面对清晰的监管导向和严峻的市场环境,银行建议主动作为,将合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总行牵头,来一场全身体检式的自查自纠。 这是当务之急。建议由总行合规、风险、业务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对照新规逐条解读,并对现有业务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已合作的每一个平台,都要重新审视其业务模式、收费结构和真实利率,画出清晰的合作图谱。对于存在合规隐患的平台,要有妥善的处理措施,避免自身盲目作业

第二,摸清定价红线,重塑盈利模型。 24%的利率上限是不可动摇的底线。银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依赖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通过提升精准定价能力、优化运营效率、挖掘优质客群来适应收益收窄的新常态。这意味着,风险建模能力、客户分层经营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短期看,风险和收益可能会有所波动,但长期看,只有做的资产,而不是做的资产,才能行稳致远。

第三,强化消保防火墙,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理。 新规下的消保工作必须前置。一方面,要加强对一线员工,特别是客服和催收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深刻理解新规,在处理客户咨询和投诉时口径统一、合规操作。另一方面,要建立针对黑产的识别和应对机制,对于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恶意投诉的行为,要敢于依法依规维权,不能一味妥协。同时,自身的产品设计、营销宣传、合同文本必须清晰、透明,不留歧义,从根源上减少正常客户的误解和投诉。

总而言之, 助贷新规的落地不是业务的终点,而是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对于不同银行来说,这更是一次拉开差距的机会。谁能更快、更彻底地将合规内化于行,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市场和监管的双重信任。

来源:数说的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