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俊:银行如何应对助贷新规落地挑战
10月1日,被业内称为“助贷新规”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金规〔2025〕9号)将正式落地实施。这标志着狂奔多年的助贷业务进入了“有序发展”的新阶段。
对于作为助贷市场主力军的商业银行而言,这既是一次必须通过的合规大考,也是一次重塑业务模式、夯实内功的战略机遇。新规的核心,在于厘清银行与合作机构的责任边界,将风险管理的“主心骨”压回银行自身,特别是总行层面。而全社会都在密切关注,银行能否真正将贷款利率压降至合规区间,能否保护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公平与稳定。
01 监管“探照灯”聚焦何处?
10月1日之后,监管的检查预计会迅速跟进,其“探照灯”将重点聚焦以下几个硬骨头,而这些点也恰恰是社会舆论和消费者最关心的地方。
首先,也是重中之重,就是定价问题,即利率能否真正穿透、实打实地控制在24%以内。监管会火眼金睛地审查任何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和“变相收费”。比如,那些“24%贷款利率+商城费”、“24%贷款利率+融资担保费”等组合拳,如果最终导致借款人的综合融资成本突破了红线,必将成为处罚的重灾区。社会公众对贷款“明面低息、实际高昂”的问题深恶痛绝,新规在此处的严格执行,是回应社会关切的关键。还有就是合作机构管理,特别是“白名单”机制是否扎实。
其次,是银行总行的履职尽责情况。新规反复强调了总行的核心风控职责。监管会审视银行的系统建设、制度流程、人员配备是否足以支撑独立开展风险管理,还是说依然在“穿新鞋走老路”,实质上将风控外包。这涉及到贷款审批、贷后管理、数据安全等全流程,确保银行是风险承担的第一责任人。
最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成为监管检查和舆论监督的交叉火力点。所有因利率不透明、强制搭售、暴力催收等引发的客户投诉,尤其是可能被“黑产”利用规则漏洞进行的恶意投诉,都会倒逼监管追查银行内部执行新规是否到位。如果银行自身对规则理解不清、执行摇摆,就极易在消保层面暴露出弱点,引发更大的声誉风险。
02 银行如何稳渡新规适应期?
面对清晰的监管导向和严峻的市场环境,银行建议主动作为,将合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总行牵头,来一场“全身体检”式的自查自纠。 这是当务之急。建议由总行合规、风险、业务等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对照新规逐条解读,并对现有业务进行全面梳理。特别是对已合作的每一个平台,都要重新审视其业务模式、收费结构和真实利率,画出清晰的合作图谱。对于存在合规隐患的平台,要有妥善的处理措施,避免自身盲目作业。
第二,摸清“定价红线”,重塑盈利模型。 24%的利率上限是不可动摇的底线。银行需要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依赖高收益覆盖高风险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必须通过提升精准定价能力、优化运营效率、挖掘优质客群来适应收益收窄的新常态。这意味着,风险建模能力、客户分层经营能力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短期看,风险和收益可能会有所波动,但长期看,只有做“好”的资产,而不是做“贵”的资产,才能行稳致远。
第三,强化消保“防火墙”,变被动应对为主动管理。 新规下的消保工作必须前置。一方面,要加强对一线员工,特别是客服和催收人员的培训,确保他们深刻理解新规,在处理客户咨询和投诉时口径统一、合规操作。另一方面,要建立针对“黑产”的识别和应对机制,对于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恶意投诉的行为,要敢于依法依规维权,不能一味妥协。同时,自身的产品设计、营销宣传、合同文本必须清晰、透明,不留歧义,从根源上减少正常客户的误解和投诉。
总而言之, 助贷新规的落地不是业务的“终点”,而是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对于不同银行来说,这更是一次拉开差距的机会。谁能更快、更彻底地将合规内化于行,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市场和监管的双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