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伟:"十五五"银行业趋势——应对四重挑战与把握六大机遇

作者:唐建伟 2025年11月12日
唐建伟,交通银行战略研究部副总经理

近日,“十五五”规划建议》解读及银行业“十五五”发展展望研讨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研讨会由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浦江银行业论坛主办、亚联咨询协办,《中国金融》杂志提供媒体支持。上百位来自银行业、证券公司及知名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和战略研究条线负责人,共同探索银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和战略蓝图。

image.png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在浦江银行业论坛上深入分析了"十五五"期间(2026-2030年)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他指出,这一时期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更为复杂的经营环境,既要应对严峻的多重挑战,也要把握难得的战略机遇,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四重挑战考验银行业转型能力

挑战一:盈利模式承压,净息差持续收窄

当前,实体经济有效需求偏弱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首要挑战。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行业融资需求放缓,而新兴产业的金融需求尚未完全释放,导致优质信贷资产获取难度增大。贷款利率的持续下行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净息差收窄将直接挑战银行传统的息差收入模式。

行业数据显示,近年来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历史低位,部分银行净息差甚至跌破1.5%。这种趋势预计"十五五"期间将持续,银行依赖息差收入的传统经营模式面临根本性挑战。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存款竞争的加剧,以及央行多次降准降息的政策导向,都在压缩银行的盈利空间。银行业亟需寻找新的盈利增长点,推动收入结构多元化转型。

挑战二:多重风险叠加,资产质量压力加大

"十五五"期间,银行业将面临更加复杂的风险环境。首先,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汇率大幅波动等外部冲击对银行业形成压力。其次,中国经济正处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信用风险压力增大,部分高杠杆、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风险持续暴露。

此外,利率持续下行的环境加剧了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长期资产与短期负债的期限错配问题凸显,流动性风险管理面临新的考验。房地产市场的深度调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都可能对银行资产质量产生冲击。局部领域的风险易于扩散和恶化,要求银行建立更加严密的风险防控体系。

挑战三:竞争格局深刻变革,市场份额面临挤压

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重塑金融服务格局。移动互联网科技企业凭借技术优势和场景资源,加速金融版图扩张,在支付、理财、消费信贷等领域对传统银行形成强力竞争。去中心化金融(DeFi)等新兴金融模式的出现,进一步冲击着传统金融的中介地位。

与此同时,银行业内部竞争也在加剧。大型银行凭借资金成本优势不断下沉,挤压中小银行的生存空间;中小银行则通过差异化定位和灵活机制寻求突破。跨界竞争、同业竞争、内外资银行竞争交织在一起,形成多重竞争格局,市场份额的争夺更趋激烈。

挑战四:智能化转型风险与合规压力升级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银行业的深度应用,数据安全与模型风险成为智能化时代的首要关切。数据泄露、算法歧视、模型失效等新型风险不断涌现,对银行的技术治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同时,金融监管持续趋严。监管部门加强对银行理财、同业业务、影子银行等领域的监管,对资本充足率、流动性比率等指标提出更严格要求。跨境业务方面,地缘政治紧张导致金融制裁风险显著上升,合规管理的复杂性大幅提升。智能风控与合规管理系统的建设升级成为银行必须攻克的课题。

二、六大机遇开启发展新空间

机遇一:科技金融迎来黄金发展期

"十五五"期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将加速引领新质生产力崛起。国家将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加大对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这为银行业带来广阔的科技金融业务空间。科技信贷作为主要融资渠道,市场需求旺盛;科技产业并购融资、资产管理公司(AIC)股权投资、科创债券发行等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快速增长。银行可通过"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模式,支持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发展,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开拓新的业务增长点。

机遇二: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加速扩容

绿色产业发展动能持续增强,"双碳"目标的推进,为银行业带来巨大的绿色金融市场。高碳产业的绿色转型全面加速,钢铁、水泥、化工等传统行业的低碳改造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新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预计绿色信贷将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的高速增长。

更值得关注的是,转型金融有望进入加速发展期。转型金融旨在支持高碳排放行业有序的低碳转型,弥合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空白地带。随着转型金融标准体系的完善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这一领域或将成为银行业新的蓝海。此外,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进,碳金融、碳交易等衍生业务潜力巨大,还将助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机遇三:数智化转型打开效率提升新空间

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将成为银行业提升竞争力的核心路径。数字金融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银行内部的协同效率,推动业务流程再造,降低运营成本。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客户服务、风险管理、产品创新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将带来银行业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

在客户服务端,数字化转型能够实现金融服务的便捷性、交互性、个性化升级。智能客服、精准营销、千人千面的产品推荐,将大幅改善客户体验。在风险管理端,大数据风控模型、智能反欺诈系统能够更加精准地识别和防范风险。在运营管理端,自动化流程、智能决策系统将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从而可将释放的人力资源转向更高价值的工作领域。

机遇四:人口结构变化催生差异化金融需求

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将带来金融需求的结构性转变。一方面,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得养老金融市场空间广阔。养老储蓄、养老理财、养老保险、养老信托等产品需求激增,银行可通过构建养老金融生态系统,抢占这一战略市场。

另一方面,人口结构变化将催生个性化、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推动消费金融市场稳步扩张。Z世代、新中产等群体的崛起,催生了个性化、场景化的消费金融服务需求。汽车金融、教育金融、医疗金融、旅游金融等细分市场潜力巨大。随着消费金融监管框架和风控体系的完善,预计这一领域将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机遇五:财富管理迎来黄金十年

随着居民财富的持续增长,中国已步入财富管理的黄金时代。居民资产配置正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这一趋势在"十五五"期间或将更加明显。股票、基金、理财产品、保险等金融资产在家庭资产配置中的比重将持续上升。

区域市场潜力的释放为财富管理业务提供广阔空间。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区域聚集了大量高净值人群,对专业化、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需求强烈。银行可通过打造私人银行、家族办公室等高端服务平台,提供资产配置、税务筹划、财富传承等综合解决方案,实现非息收入的快速增长。

机遇六:跨境金融与产业链金融前景广阔

人民币国际化与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的推进,将带来巨大的跨境金融需求。人民币跨境支付、跨境投融资、跨境资产管理等业务将快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聚焦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的绿色化、数字化"小而美"项目,将为银行提供丰富的国际业务机会。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生效实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持续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提升,跨境金融服务需求激增。同时,全球产业链重构为产业链金融带来重要发展机遇。中国正积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银行可通过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跨境担保等产品,支持企业融入全球产业链,在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拓展自身业务空间。

三、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战略方向

面对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局面,"十五五"期间商业银行需要在多个维度推进转型发展。

方向一:加速业务模式变革

银行需要通过数字技术深度重构公司、零售、同业三大业务板块。公司业务方面,要从"资金中介""产业数字伙伴"角色转变,深度参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包括资金、技术、咨询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零售业务方面,要从"产品中心""全场景生态运营"角色转变,将金融服务嵌入客户日常生活、消费、投资等各类场景。同业业务方面,要从"交易中介""数字基础设施服务商"角色转变,通过开放银行平台,输出金融科技能力。

方向二:推动盈利模式多元化

面对净息差收窄的压力,银行需大力拓展非息收入。财富管理、投资银行、交易银行等中间业务将大有可为。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推动信贷资源向科创、绿色、普惠等高收益、政策支持的领域倾斜。同时,运用数字技术降低综合运营成本,通过智能风控降低不良贷款率,从成本和风险两端提升盈利能力。

方向三:全面推进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未来需以安全为底线,以创新为驱动,全面推进金融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深化人工智能大模型在客户服务、营销获客、风险管理、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应用。建设企业级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孤岛,提升数据治理能力。强化网络安全防护,建立数据安全和模型风险管理体系,确保技术应用安全可控。

方向四:优化区域布局,抢占增长制高点

通过优化区域布局,推动收入增长。国内市场方面,深化在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重点区域的布局,这些区域经济发达、产业集聚、人口密集,是未来增长的战略制高点。国际市场方面,深入推进全球化布局,深耕"一带一路"RCEP区域,重点覆盖东南亚、中东及拉美等新兴市场,在人民币国际化和"走出去"战略中把握机遇。

方向五:重构客户服务模式

深入重构客户服务模式,加速推进客户结构分层管理。针对高净值客户、中小企业客户、普惠客户等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精细化的金融服务。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全渠道服务体系,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强化客户关系管理,从交易型关系向顾问型关系转变,提升客户粘性和终身价值。

方向六:打造开放银行生态

通过开放银行战略,延伸银行服务边界。将金融服务能力通过APISDK等方式开放给合作伙伴,嵌入电商、社交、出行、医疗、教育等各类场景。与金融科技公司、产业互联网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共建金融生态圈。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用户体验,在生态化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总体来看,"十五五"时期是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同样巨大。银行业需保持战略定力,在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深化改革创新中寻求高质量发展之路。通过业务模式变革、数字化转型、生态化发展,银行业必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撑。
来源: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