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华:2023年以来美日银行危机的原因与教训
吴国华,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2023年3月以来,美国倒闭或关闭了七家银行,如下表所示:
2024年6月18日,日本农林中央金库(Norinchukin Bank)宣布2023年度出现巨额亏损,并计划在2024财年(2025年3月底前)出售至少630亿美元的美国和欧盟主权债券,希望能尽快从低收益债券的巨额损失阴影中走出来。
这些银行出现问题多半与2020年初以来美元货币政策的大幅度来回调整有关。
一、2020年以来美国的货币政策及金融市场的反映
(一)两年货币宽松时期:2020年3月—2022年3月
2020年2月开始,为了应对新冠病毒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美国大力度推行货币宽松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3月3号的1.9%迅速下调,在4月2号即下调至0.05%,美国国债价格随即猛涨,十年期美国国债的实际收益率在3月23号迅速转为-0.04%,到7月底则跌至-1%,这意味着当时10年期国债的价格已经高于其本息总和。
(二)货币紧缩时期:2022年3月至今
货币宽松两年后,从2022年3月起,美国在高通胀的压力下,开启了快速的货币紧缩政策,联邦基金利率从 0.08%迅速上升,到2023年7月底即达到5.33%。十年期美国国债的收益率快速攀升,债券价格相应地随之大幅下跌。
2018年以来美元利率走势见下图:
数据来源:WIND
(三)比特币价格巨幅振荡
美元利率的变化同时也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以比特币为代表的数字货币(或称加密货币、虚拟货币)也不例外,其价格走势几乎与美国国债的价格走势保持一致,即:当美国货币政策宽松,美元利率下跌,美元弱势时,比特币的价格就会上涨;而当美国货币政策紧缩,美元利率提高,美元强势时,比特币价格就下跌。2020年3月13日,一枚比特币的价格仅5165美元,其价格随着美元利率的下行和美元走弱而一路狂涨,比特币迎来一波巨大的牛市,到2021年11月12日,价格竟然达到64,400美元的历史最高点,涨了12倍多;此后,随着美元利率的提升、美元走强而持续下跌,比特币进入熊市,到2023年底,价格下跌至16,529美元,跌幅达75%。下面会详细地讨论到部分银行深受比特币价格大幅下跌所带来的巨大负面冲击而倒闭。过去五年的比特币价格走势如下图:
数据来源:Google Finance
二、银门银行
银门银行于1988年在加州成立,银门银行由银门资本全资拥有,银门资本于2019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银门银行自2013年开始重点开拓数字货币行业,该行通过其“SEN结算系统”平台为客户提供7*24小时的实时美元结算服务,从2019年底到2021年底,该平台的交易量从327亿美元(以下简称“亿”)增长到7874亿,数字货币客户的数量从804个增加到1381个,此类客户存款141亿。该行还提供比特币质押美元贷款服务,并可随时还款,此类贷款承诺从2020年底的0.83亿增长到2021年底的5.7亿。同时,该行还与著名的比特币托管机构合作为客户提供数字货币托管服务。至2023年初,该行已经发展为领先的数字货币行业服务银行。
(一)存款跟随比特币价格涨跌,呈高波动性、高流动性特征
银门银行的存款基本上全部来自于数字货币行业,存款从2020年开始跟随比特币牛市的到来而快速增长,当年增速高达190%,2021年增速仍然高达172%,2022年比特币价格步入熊市,该行的存款也随之下降,到2022年9月底下降了7.4%。
2022年9月底,此类存款占比高达90.7%,其中的60%左右来源于数字资产交易所,30%左右来自机构投资者,外国客户占39%,前10大客户又占了47.9%,且绝大部分都是无息活期存款,2021年全年和2022年前9个月,在日均存款中的占比分别高达97%和99%。
(二)贷款总量较小、质量较好、期限较短、浮动利率为主
2021年底和2022年9月底,贷款总额分别是17.8亿和13.9亿,占总资产的比例仅11.1%和9%,其中:持有的贷款分别是8.94亿和4.68亿,可供出售的、流动性较好的贷款分别是8.93亿和9.25亿。
该行自营贷款主要分布在:数字货币质押贷款分别是3.36亿和3亿,房地产类贷款3.8亿和1.1亿,仓库按揭分别是1.78亿和0.58亿。期限在1年内的分别是5.42亿和1.1亿,1到5年的分别是1.68亿和3.2亿。固定利率贷款分别是4.93亿和0.65亿。欠息贷款比例分别是0.45%和0.79%,坏账比率分别是0.03%和0.02%,后三类不良贷款比率1.97%和1.68%。
(三)证券投资以十年期政府机构债券为主
2022年9月底,该行的证券投资余额114亿元,占总资产的73.7%,除了12.7亿是美国国债外,其余都是美国政府机构的按揭证券和市政债券。10年期以上的债券88.7亿,占比74%。其中,可供出售的证券89亿,损失6亿,已按公允价值计量;持有到期的证券31亿,亏损率11%,损失4.27亿,占其净资产的30%,体现在“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中。
银门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如下表:
数据来源:银门资本公告
(四)自愿清算的原因
1. 资产负债的期限和利率严重错配,集中度风险、流动性风险与市场风险叠加
2021年11月,比特币价格步入持续的熊市,一批投资机构因加杠杆而被迫清盘,市场交易量也随之越来越清淡,该行以数字货币行业为主的大额存款也相应地在快速流失,其存款业务的集中度太高,流动性风险太大。
但是,该行的资产主要是十年期、固定利率债券,尽管这些政府机构债券流动性很好,信用风险也很低,可以随时变现,但自2022年3月开始,美元市场利率迅速提升,这些债券的市场价格开始大幅下跌,远低于当时的购买成本,变现这些债券就意味着债券由账面亏损变为实际的损失,市场风险凸显。该行不得不变卖已经亏损的债券,以应付不断流失的高流动性存款,原本只体现在“其他综合收益”科目的损失直接体现在损益表中扣减利润。
2. 资产收益无法覆盖负债成本
在美元进入快速的加息周期后,其负债端的存款利率在高市场利率环境下被迫同步提升,而该行大部分资产是在2020年和2021年美元货币宽松时期买入的低固定利率的长期债券,无法提高资产收益率,利差变为负,存款规模越大,则亏损越大。
综上所述,银门银行的贷款和债券资产的质量很好,面临的信用风险很小,但其存款存在着巨大的集中度风险、资产负债的期限严重错配,市场环境导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与罕见的市场风险同步发生,致使其资本金被债券的亏损迅速吞噬,无法持续经营下去。在2023年3月初,该行即宣布自愿清算,并承诺无需政府资助。此举可以避免提高现有存款的利率,但债券跌价损失将不得不由股东来承担。到2023年11月,该行已经全部归还所有客户的存款,随后即停止提供银行服务。
三、硅谷银行
硅谷银行于1982年成立于美国加州圣何塞,1988年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1990年在美国东海岸开设分支机构,1990年中期给思科系统提供了风险投资,1995年将总部搬迁至加利福尼亚州圣克拉拉。硅谷银行专注于向科技公司提供贷款,为投资科技和生物技术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公司提供多种服务,并在其国内市场为高净值个人提供私人银行服务。除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外,该银行还经营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部门,这些部门有时会投资于公司的客户。
(一)负债以活期存款为主
2021年底和2022年底,硅谷银行的存款分别是1892亿和1731亿,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89.5%和81.7%。存款中的无息活期存款分别是1259亿和808亿,货币市场存款分别是548亿和520亿,付息的支票和储蓄存款分别是51亿和330亿,随时可以提走的存款占比分别高达99%和96%。定期存款仅仅有17亿和67亿,2022年底,25万元以上、一年内到期的个人定期存款总计仅66亿元。该行的负债成本很低,但是流动性太高。估计该行在包括数字货币行业的业务应该也不少,存在着与银门银行类似的存款集中度风险和活期存款的高流动性风险。
(二)贷款占比低、期限短、质量优
硅谷银行的贷款以基金投资过桥贷款和私人银行贷款为主,2021年底和2022年底,该行的基金投资过桥贷款分别是380亿和412亿,2022年底此类贷款可循环使用的授信总额度405亿;私人银行贷款分别是87亿和105亿,2022年底时在1年内和2年内发放的各约占此类贷款的27%。这两年年底的逾期贷款分别是0.91亿和1.42亿,逾期率仅0.14%和0.19%,正常类贷款占比分别是98.05%和96.75%,资产质量很好,拨贷比分别是0.64%和0.86%,拨备也比较充分。
(三)资产以十年期以上按揭贷款证券为主
2021年底和2022年底,硅谷银行持有到期的证券投资分别是982亿和913.2亿,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46.5%和43.1%;同期可供出售的证券投资分别是272.2亿和260.7亿,占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12.9%和12.3%;该行全部证券投资合计占比分别是59.4%和55.4%。
硅谷银行持有到期的证券投资以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商业按揭贷款证券和市政债券为主,2021年底该行分别持有746亿、150亿和71.6亿,占该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76.0% 、15.3%和7.3%;2022年底,该行分别持有682亿、145亿和74.2亿,占该类资产的比例分别是74.7%、15.9%和8.1%。按照剩余期限划分,在2022年底,该行持有到期的证券投资中剩余期限在1年内的0.69亿,1-5年7.36亿,5年以上44.78亿,10年以上860.38亿,占比分别是0.1%、0.8%、4.9%和94.2%。
2022年底,硅谷银行持有到期的债券投资成本账面价值是913.27亿,其中:住房按揭贷款证券、商业按揭贷款证券和市政债券分别出现“未实现损失”112.5亿,25亿和12.7亿,合计151.6亿,损失率分别是16.5%、17.2%和17.1%。根据会计准则,这些损失并未体现在当期损益中,而是反映在的“其他综合收益”中,当年底该行股东权益163亿,扣除这些潜在损失,净资产仅11.4亿,已经濒临破产边缘。
硅谷银行可供出售的证券投资主要由美国国债和按揭贷款证券构成,2021年底分别持有158亿和 88亿,占比分别是58.0% 和32.3%;2022年底分别持有172亿和77亿,占比分别是66.0%和29.5%。在2022年底,该行可供出售的证券投资的剩余期限在1年内的有10.84亿,1-5年期的147.8亿,5年以上的29.6亿,10年期以上的72.38亿,占比分别是4.2%、56.7%、11.4%和27.8%。
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的可供出售的证券投资成本有286亿,其中最主要的美国政府债券损失10.7亿,住房按揭证券损失11亿,总计损失25.33亿,损失率8.9%,这些未实现的损失已经直接体现在损益表里了。硅谷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硅谷银行公告
(四)硅谷银行破产原因
硅谷银行破产原因跟银门银行基本上一样,只是在存款集中度风险上要低一些。该行同样是短债长用,在迅猛的利率上升过程中,巨大的存款流动性风险和罕见的长期债券市场风险相叠加,被迫变卖亏损的长期债券偿付存款流失,由此所导致的巨额亏损迅速消耗完资本金,最终资不抵债,只好在2023年3月10日被宣布破产。
硅谷银行贷款质量一直很优异,其在服务科创企业、天使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上做出过卓越的贡献,其服务科创企业的经验仍然值得学习借鉴,但要避免业务过度集中于某类客户群和某类业务。
四、标志银行
标志银行是一家全牌照商业银行,提供企业、个人、投资、租赁、经纪、资产管理和保险等金融产品服务,在纽约市、肯塔基、加州、内华达和北卡诺莱纳拥有40个私人银行办公室,该行通过私人银行业务团队主要服务于私人企业、企业主及其高级管理层。
标志银行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提供了存款保险的银行中第一家提供基于区块链数字支付服务平台的银行,其SignetTM网络平台为其商业客户提供365天7*24小时的实时美元清算服务,是第一家由纽约州金融服务局批准使用区块链技术进行支付结算的银行。
(一)存款以活期为主、波动性大
标志银行在2020年和2022年美元政策宽松时期,存款增速分别高达56.8%和67.6%,分别达到 633.2亿和1061.3亿,2022年底下降了212亿,余额885.9亿,降幅达16.5%。该行的存款主要由企业货币市场账户、企业活期账户和企业NOW账户(Negotiable Order of Withdrawal Account,付息活期存款账户)构成,占比约94%。2022年底,其定期存款仅占2.01%。2022年第四季度,考虑到数字货币行业存款的巨大波动性,该行开始主动减少相关存款。
(二)贷款是主要资产,以中长期、固定利率为主,质量优
标志银行自2018年开始学习借鉴硅谷银行服务科创企业的商业模式,大力拓展私募投资基金及其有限合伙人市场。至2022年底,该行贷款余额748亿,占总资产的67.3%,其中:基金业贷款277亿,占比37%,住房按揭贷款195亿,占比26%;商业按揭贷款120亿,占比16%。2022年1-5年期贷款335亿,5至10年期190亿,1年期以内215亿。该行固定利率贷款386亿,占比51.6%,抵押/质押担保贷款占比高达98%,2022年底的逾期30天以上的贷款占比仅0.2%,欠息贷款率仅0.25%,资产质量优异。
(三)债券投资以优质长期按揭贷款证券为主,跌价损失巨大
2022年底,该行证券投资原值288.5亿,占总资产23.8%,主要由政府支持机构发行的按揭贷款证券和抵押按揭债构成,总计216亿,占比75%。其中,10年期及以上的债券230亿,占比79.7%,平均久期为4.23年。可供出售的证券210亿,跌价24.8亿;持有到期的证券77.8亿跌价7.6亿,总的跌价损失32.4亿,其中的22.3亿反映在“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并未影响当年净利润,占其当年末80亿净资产的27.8%。
标志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如下表所示:
资料来源:标志银行公告
(四)标志银行倒闭的原因
标志银行跟银门银行一样短债长用,资产负债的期限严重错配。该行存款中有相当部分与加密货币行业有关,波动性大,易流失,2022年存款降幅达16.5%。
在资产的配置上,该行相比银门银行和硅谷银行更加激进,大部分资产是中长期贷款,且有一半以上是低利率、固定利率贷款,短期内无法跟随市场利率提升,在市场利率已经增加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这些低利率的贷款的公允价值在事实上也同样大幅度贬值。尽管信用风险很小,但利率固定,也不易变现。
该行在债券投资上同样损失巨大,持有到期有证券亏损17.8亿,占净资产的22.4%。到2022年底时,其资本充足率和变现亏损资产支付存款流失的流动性压力巨大,在美元利率进一步攀升的情况下,亏损和流动性压力进一步恶化,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
标志银行自2018年开始学习借鉴硅谷银行服务于科创基金和科创企业,同样取得良好业绩,科创类贷款资产质量优异。
五、第一共和银行
第一共和银行于1985年在加州旧金山注册成立,提供私人银行业务、私营企业银行和个人财富管理业务,有93间支行。
(一)存款以活期为主,流动性高
2020年和2021年,在美元宽松政策下,第一共和银行的存款分别增长27.5%和36.0%。2022年和2021年,存款中的活期支票账户占59%和72%,其他流动性存款占27%和23%,存单占14%和5%;企业存款占63%和60%。
(二)贷款占比高,且以中长期为主,集中在房地产行业
2022年底,贷款总额1668.68亿,其中:住宅房地产业1027.6亿,公寓与商业房地产345.6亿,房地产合计1373.2亿,占贷款总额的82%;投资基金投资过桥贷款100亿,占比6%。15年期及以上的贷款1038亿,占比62%。固定利率贷款1313.88亿,占比79%。欠息贷款比例仅0.07%,逾期30天以上的贷款比例仅0.045%。
(三)债券以长期按揭证券为主
2022年底,该行债券投资总计317亿,占总资产的比例为15%。其中: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33.47亿,占总资产的1.6%,几乎全部是住房和商业按揭证券;持有到期的债券283亿,占总资产的13.3%,其中:市政债券176亿,占62%;住房和商业按揭证券73.3亿,占25.8%。十年期及以上的债券合计298亿,占债券投资的比例为94%。
第一共和银行的主要财务指标如下:
资料来源:第一共和银行公告
(四)第一共和银行倒闭的原因
1. 资产负债的期限和利率错配,流动性风险叠加市场风险
第一共和银行的存款流动性很高,稳定性不足,短期债务支撑的资产又是长期限、缺乏流动性的贷款资产,贷存比高达94.6%,流动性风险巨大。在2022年3月开始的仅9个月的美元货币紧缩时期,其持有到期的证券账面亏损已达48亿,亏损率达17%,占其净资产的28%。
2. 资产的行业集中度太高
该银行的资产大部分与房地产相关,房地产相关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高达70%,而银行业通常都按照25%的上限来控制房地产的行业占比。在流动性开始收紧,尤其是市场传言银行有问题时,存款加速流失,而该行的绝大部分资产都是长期固定利率债权,能够随时变现的债券投资亏损巨大,但占比仅有总资产的15%,即使全部亏损变现,也无法满足存款人的恐慌性提款需求,最终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倒闭和接管。
六、共和第一银行
美国的共和第一银行(Republic First Bancorp)与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 Corporation)是两家不同的银行,共和第一银行的总部位于费城,成立于1988年,该行是一家全牌照商业银行,开展个人和企业存贷款业务,其在宾州有15家支行、在新泽西有18家支行、在纽约市有4家支行。
(一)存款波动性大
该行的负债却以活期存款为主,占总存款的比例高达98%,占全部负债的比例也有75%。该行的存款在美国货币宽松的两年里分别增长33.8%和29.3%,而在美元紧缩的两年里分别下降-3.4%和-2.7%。
(二)贷款期限长、利率固定、集中在房地产行业
贷款以房地产和按揭贷款为主,占贷款的80%多,且以固定利率贷款为主,占比高达85%。其中:一年期以内的仅占5%,5年期以上占比达41%。同期,贷款质量保持基本稳定,到2023年3月底,不良贷款比例和拨备覆盖率未有明显恶化。
(三)债券投资期限长、利率固定,也集中在房地产行业
该债券投资在2020年和2021年两年里累计迅猛增长132%。债券投资也是以商业和个人按揭为主要底层资产,占比近90%,且期限较长,无确定期限的永续债券占比高达87%。而在货币紧缩的一年里,该行持有的可供出售的债券投资在2022年当年亏损1.72亿美元,以年初10.8亿元此类债券余额计算,损失率近16%,2023年3月底此类债券继续亏损1.54亿美元,以当年年初9亿余额计算,亏损率17%。同样地,该行持有到期的证券投资在2022年亏损2.79亿美元,2023年一季度就亏损2.54亿元,以2022年初16.6亿元此类债券计算,一年左右时间里亏损率高达32%。
该行主要财务数据详见下表:
(四)共和第一银行倒闭原因
共和第一银行倒闭的原因跟第一共和银行几乎一样,都是在资产负债的期限和利率上严重错配,且大部分资产都集中在房地产行业,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和资产集中度风险共同叠加,被迫于2024年4月26日正式倒闭,被美国存款保险公司接管。
七、塞克市公民银行
爱荷华州塞克市的公民银行是一家小型社区银行,成立于1929年,总资产仅6600万美元,存款5900万美元。监管机构在宣布其倒闭时,声称“该行在本州和本社区之外的贷款过分集中于一个行业,导致贷款出现巨大损失”,估计该行倒闭的原因就是贷款的信用风险过分集中、巨额的信用风险损失导致其资不抵债而倒闭。
八、三州心地银行
三州心地银行位于堪萨斯州一个有2000人口的农业社区爱尔哈特,该行共有4家支行,主要经营农业贷款。到2023年3月底,该行总资产1.39亿,存款1.3亿。
该行董事长兼行长“仙·汉斯(Shan Hanes)”在1993年即加入了该行的前身“爱尔哈特国民银行”,2011年底,他作为较大股东之一联合了一批投资者收购了该行,并从此兼任该行董事长和行长。他被一个与加密货币有关的“杀猪盘”计划所诈骗,早在2023年1月,他即开始用自己的小额资金投资加密货币,自2023年5月30日至6月7日期间,他从该行在其清算代理行的结算资金和2400万美元同业授信额度中多次提款转账,每次转账金额在140万美元至1030万美元之间,总共10次累计转账4710万美元至其个人名下的加密货币钱包,然后再转给由诈骗方控制的加密货币账户。监管调查显示,骗子说服他去投资一个所谓的合法加密货币投资计划,然后从中偷走了这些投资款,这些款项几乎耗尽了该行全部的流动资金和同业授信额度,最终导致该行倒闭。监管官员称该行“明显地遭受到巨额诈骗损失”,“尽管其资本充足、流动性良好、盈利也不错”,但最后还是破产了。
这家小型社区银行破产的原因显然是内部控制失效所造成,巨额融资的提款和对外转账均由一个人就能完成,没有任何的复核、审查和监督,是典型的操作风险事件。
九、日本农林中央金库
日本农林中央金库于1923年成立,农林中央金库是日本农协系统的最高层,为中央一级,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农协组织与其它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农协系统是日本支持农业发展的合作金融机构,按照农民自愿、自主的原则登记成立的。它主要由三级组成:最基层的是农业协同组合,为市町村一级。中间层是信用农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简称信农联,为都道府县一级。
该行近两年的主要财务指标如下:
资料来源:该行公告
该行2023年底持有的外国债券(主要是美国和欧盟主权债券)分别是¥21.8万亿日元(约合1633亿美元),占全部债券投资的55%,其中:5年期以上17.7万亿日元,占全部外国债券的81%。该行持有的外国债券的跌价损失高达2.67万亿日元,折合美元约200亿,损失率达12.3%,高于当年2.2万亿日元的总收入,接近当年底净资产的一半。同样地,这些损失反映在“其他综合收益”科目,并未进损益表。
2024年6月18日,在发布其年度报告前夕,该行行长表示:“该银行计划出售大约10万亿日元(约合630亿美元)的美国和欧洲主权债券,以阻止错误押注利率持续造成的损失,销售将于明年3月底完成。”
十、综述
(一)市场风险叠加流动性风险、集中度风险是银行倒闭的主要原因
从上述八个案例可以看出,除了市民银行和三州心地银行这两家小型社区银行分别是因为贷款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事件导致银行倒闭外,其他六家银行都主要是因为市场风险和债券投资集中度风险导致了巨额亏损,即:在2020年初至2022年初这两年美元宽松时期高价购买了大量低固定利率的美元债,这些债券在2022年初至今的高利率时期出现了大幅跌价损失。
硅谷银行、银门银行和标志银行还都同时存在着严重的流动性风险,即:以高流动性的活期存款来支撑长期债券投资,后两家银行的存款集中度风险也很大,主要集中在高波动性的加密货币行业。
问题最严重的是第一共和银行和共和第一银行,两家银行还同时存在着严重的贷款集中度风险,绝大部分贷款和债券都投向了房地产行业。如下表所示:
这些银行在市场利率极低、流动性泛滥的经营环境下,冒险严重错配资产负债的期限和利率,未对巨大的市场风险采取风险对冲措施,尽管都在年报中披露了最多400个基点的利率敏感性测试,但对仅在一年内即上升近500个基点的利率迅猛上升缺乏预见或者未能及时止损,最终导致整个银行破产倒闭。
(二)会计制度的缺陷
在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华尔街金融机构纷纷将矛头指向当时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声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夸大了次贷产品的损失,具有顺周期效应,放大了金融危机的广度和深度,即:金融市场“陷入‘交易价格下跌→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恐慌性抛售→价格进一步下跌→继续确认公允价值变动损失’的恶性循环之中,甚至导致整个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枯竭,抵消了政府救市措施的实施效果,使金融危机愈演愈烈。”[1]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SAB)于2014年7月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IFRS-9),并于2018年1月1日生效实施。该准则允许对“持有到期的证券投资”出现的价格涨跌损益选择不体现在损益表中,从而不影响当期净利润,而是在损益表之后作为补充信息,在损益表利润的基础之上通过“其他综合收益”来体现这类证券的公允价值变动情况。
上述银行无一例外地都是按照这个准则将其在低利率时期高价买入的债券都分类为“持有到期的证券投资”,尽管其占绝大部分负债的活期存款并不能支撑其持有到期。因此,在其损益表、资产负债表中,都无法看到这些债券的实际巨额亏损,只有部分专业的投资者才可能会去关注会计补充信息中的“其他综合收益”科目,一般大众,甚至监管官员都可能不会去关注这条在市场风险突然暴发时期特别重要的会计信息。
(三)监管部门的责任
“2018年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 《经济增 长 、 监 管 放 松 与 消 费 者 保 护 法 案》(《Economic Growth, Regulatory Relief,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美联储基于这份旨在促进美国经济增长、放松监管要求、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案,对金融机构监管标准进行了修订,实际上放松了对中小银行的监管。该法案将银行分为五档,对处于第四档和第五档的银行在资本和流动性监管方面均有所放松。”,“允许第四档银行 在 计 算 资 本 充 足 率 时 将 累 计 其 他 综 合 收 益(Accumulated 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简称“AOCI”)项目从资本中剔除。”同上页脚注
因此,上述这几家银行的净利润、资本充足率指标等都未能反映出“持有到期证券投资”的账面亏损。这些银行在债券的集中度风险、债券底层资产的行业集中度、贷款的行业集中度方面都明显过大,监管部门应该早就能够关注到,但却未能及时提醒和提出降低相关风险的监管要求。
https://www.shifd.net/huiyi/detail/9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