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晓俊:江苏为何坐拥两家最强城商行?

作者:潘晓俊 2025年10月24日
潘晓俊,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

江苏有很多全国特有的东西,比如江苏的十三太保、江苏的苏超,这里说下江苏的银行也很有特色,江苏坐拥两家全国最强系列的城商行。

有一家是名至实归的第一,8月底,2025年半年报披露收官,城商行资产规模排名迎来新一轮洗牌。江苏银行以4.79万亿元的总资产跃居榜首,打破了北京银行自2007年上市以来连续18年在上市城商行中资产规模第一的纪录不仅在规模上实现超越,江苏银行更在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上全面领先,成为城商行新“领头羊”。而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江苏银行所在的江苏省,会发现一个更令人惊讶的现象这片土地上不仅产生了新的城商行“一哥”,还同时拥有另一家实力不容小觑的城商行南京银行。

一个省份同时拥有两家顶尖城商行,这在中国金融版图中独树一帜。

一、双雄并立

江苏银行与南京银行,两家总部同位于江苏省省会南京的城市商业银行,同时跻身全国城商行最前列,构成中国银行业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从资产规模看,江苏银行以4.79万亿元的总资产位居城商行之首,而南京银行资产总额也高达2.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96%。两家银行不仅规模领先,更实现了质量与效益的平衡。盈利能力方面,江苏银行上半年实现营收448.64亿元,归母净利润202.38亿元,同比增长8.05%。南京银行也表现亮眼,营收284.80亿元,归母净利润126.19亿元,同比增长8.84%。资产质量上两家银行不良贷款率均控制在0.84%的优异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显示两家银行在风险控制方面的成熟能力。

一个省份能同时支撑两家顶尖城商行,绝非偶然,这首先根植于江苏雄厚坚实的经济基础。江苏坐拥雄厚坚实的产业根基、丰富优质的科教资源、优良多元的营商环境,是孕育和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作为经济大省,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连续多年蝉联全国第一,这为银行对公业务提供了丰富的客源和业务机会。

在开头就提到的,江苏独特的“十三太保”格局13个地级市全部进入全国百强市)带来的多中心经济结构,也为两家银行提供了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不仅是银行,苏超火热也可以看出江苏的独特之处。

二、差异化竞争

两家银行虽同处一省,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格局。

江苏银行走的是“省级整合”路线。2006-2007年,江苏省政府主导将无锡、苏州、南通等10家地级市的城市商业银行合并重组,成立了全新的“江苏银行”。这一诞生背景使江苏银行天然具有全省的基因,它的股东基础、业务网络和资源覆盖了整个江苏省。

南京银行则选择了“市级精锐”之路。它的前身是南京市商业银行,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最早由城市信用社改制而来的城商行之一。南京银行始终以南京为绝对大本营和根据地,深耕本地市场,并很早就引入了外资战略投资者(法国巴黎银行),走出了自己的“精品银行”之路。

两家银行的战略重心和业务特色形成了有效互补,避免了同质化恶性竞争。江苏银行定位“全省服务者”与“综合化”。凭借其成立背景,江苏银行在江苏省内拥有最广泛的物理网点,尤其是在除南京以外的其他城市根基深厚。对公业务是江苏银行增长的重要领域。从2020年末至2025年上半年,江苏银行对公贷款余额从6369亿元增长至约1.63万亿元,增长了约156%。南京银行则定位“省会深耕者”与“特色化”。极致深耕南京及周边南京都市圈市场,将金融市场业务作为核心特色,一度被誉为“债市黄埔军校”。

不仅经营规模大,创新也都做的很不错。2025年夏天,江苏省首届城市足球联赛“苏超”掀起全民热潮,这场体育盛事成为观察江苏银行创新营销的绝佳窗口。江苏银行作为赛事总冠名商,取得赛季总冠名权,却实现了从门票到球场、球衣袖标、球场LED屏等全方位的露出,这种“体育+金融”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品牌曝光与业务增长的双赢,更体现了金融机构在体育产业链中的价值延伸。

江苏银行与南京银行的崛起,印证了长三角经济活力的托举力量。江苏“十三太保”的经济格局为两家银行提供了足够的发展空间,而两家银行不同的发展路径一个通过省级行政力量“合并而来”,一个通过市场化方式“独立长大”则让它们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

放眼全国,江苏银行与南京银行就像江苏这个经济巨人身上匹配的两颗强大而各司其职的“金融心脏”,共同支撑着区域经济的血脉畅通。

来源:数说的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