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宇:洞察文化金融新趋势

作者:邓宇 2024年02月07日
邓宇,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

化金融主要指务于文化产业的融活动,以及由此形成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相关的产品(工具)、机构、市场和基础设施等。也有研究认为,文化金融不是简单的文化与金融的融合,而是文化资源资产化、金融化的过程以及运行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崛起,相关金融业态逐渐走向成熟,文化金融政策及配套机制日益健全,地方文化金融发展取得突破,金融机构加大资源投入力度,创新推出文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加广泛参与到文化金融领域中。


文化金融政策密集出台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陆续出台多个支持文化金融发展的政策,为文化金融发展提供机遇。

在国家层面,2012年,文化部出台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2014年,文化部、人民银行、财政部三部委联合发布意见,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重点强调文化金融合作的新趋势、新需求、新做法。

70da8679f3e7c45bc6c50268e4129fca.jpg


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符合文化产业发展需求和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扩大文化企业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规模,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探索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模式,为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

在行业层面,2016年,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发布指导意见,对文化企业无形资产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做出详细规定。2017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社会领域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首次对文化产业专项债券做了具体安排。

在地方层面,2020年,北京市政府发布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若干措施,提出“推动版权质押贷款”“完善文化企业股债联动融资服务机制”“加快设立北京市文化发展基金”等举措。

2022年,深圳市政府发布意见,推进文化与金融深度融合发展,提出“鼓励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推进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创新”“鼓励开发服务文化产业的保险产品”“大力发展文化消费金融”等措施。


文化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已基本形成包括债券融资、银行信贷融资、社会投资、资本市场融资等在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

28505aabc441b5d15dceb393fa9c0aaa.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加大扶持,文化产业与金融加快融合,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充分利用金融工具,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服务供给,推动文化金融高质量发展。文化金融逐渐从单一、政策性为主走向多元、市场化,文化金融的层次和结构更加丰富。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文化金融投融资规模持续扩大。中国银行业协会的调研数据显示,2008年至2022年,在调研的30家银行中,有16家银行针对文旅产业融资特点发行了文旅产业信贷产品并于2022年年底仍然续存,占比为53.33%;文旅创新产品贷款余额为1085.40亿元,其中文旅专属产品贷款余额为881.24亿元,占比高达81.19%。2022年共发行文化产业债券64只,整体发行总额达579.14亿元,同比上升6.91%。文化企业IPO、文化行业私募股权投资平稳发展。总体来看,文化金融多层次投融资体系初步形成,文化金融投融资需求增强。

文化金融发展模式日益多样。2016年,北京市朝阳区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探索“文化+金融”融合模式。目前,该会已与12家银行、9家担保机构、6家创投机构和5家信用评级机构达成战略合作,累计为1847家文化企业提供贷款257亿元,能够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除传统的文化产业信贷融资模式外,公募REITs(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成为文化与旅游投融资市场重要的创新工具。2021年,自然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等收益较好的旅游基础设施被列入公募REITs探索试点类别。此外,北京、深圳等地陆续出台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基金,鼓励支持文化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建设文化信用市场,为文化金融发展提供便利通道。

文化金融参与主体明显增多。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了文化金融支持政策,通过提供文化产业政策担保、发展文化产业基金等,引导更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文化金融事业。北京市政府文化部门联合金融管理部门等共同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推进设立文化金融专营组织机构。2022年,商务部、中宣部等27个部门联合发布意见,推进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提出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贸易企业上市融资,以及通过发行公司债券、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方式融资等。现如今,不仅银行、保险和证券投资机构参与文化金融发展,而且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也积极参与文化金融投融资创新。


未来市场空间仍然广阔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面对庞大的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需求,我国文化金融供给仍存在短板,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c1e6c710d0bab16bbd6dac2836fb1614.jpg


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增长,我国文化产业将走向繁荣,与文化产业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预计将产生庞大的文化金融市场,未来我国将加快构建多层次文化金融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配套文化金融政策。我国将在总结提炼北京、深圳等地方文化金融创新试验区、示范区建设经验基础上,鼓励先行先试,创设政策性工具,支持设立文化金融再贷款或专项贷款,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文化金融发展。我国将围绕文化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创设和扩大文化产业基金规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公募REITs,引导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服务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积累文化金融发展经验,形成文化金融发展合力。

更广泛构建文化金融服务网络。我国正在积极推动建立文化金融发展典型案例库,为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文化金融提供范例。引导政策性银行与大型商业银行发挥“头雁”作用。金融管理部门不断推出文化金融服务指引和工作指南,部分银行在设立文化金融专营机构或分支机构的基础上,聚焦服务重点文化企业,条件成熟时设立区域性文化银行,鼓励推行特色化、区域化经营模式,打造文化金融创新高地。

不断加大文化金融专业建设。部分地区聚焦文化金融不同层次和结构,正在重点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培育文化金融专业人才队伍。部分金融机构正在从专业院校或智库、企业引进专业人才,发挥系统外人才优势。金融行业组织、管理部门加强组织文化金融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加快推进文化金融专业化建设,提升文化金融服务能力。一批专业性文化金融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将得到培育,更多市场主体将有机会参与文化金融发展。

更加深入加强文化金融发展研究。部分金融机构创新设立了文化金融柔性团队,正在加强文化产业细分领域的研究,梳理文化企业金融服务需求,出台专属金融服务政策。金融管理部门和行业组织正在搭建文化金融智库,大专院校、金融机构纷纷设立文创金融研究中心,陆续发布研究报告,深度把握文化金融发展趋势。


关键字

文化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