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涛:值得关注的一场会议
任涛,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
【正文】
本文聚焦经济主题记者会。
一、整体情况
(一)2025年3月7日,两会以经济为主题的记者会召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人行与证监会等五部委的一把手(郑栅洁、蓝佛安、王文涛、潘功胜和吴清)参加,金融监管总局李云泽局长已于3月5日在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接受过采访(之前已就这次采访进行过解读、详见上篇文章)。
(二)本次记者会由当天15:00开始,18:00前后结束,持续时间三个小时左右,文字实录篇幅达到2.5万字,共有16位记者提问(郑栅洁回答4次、其余四次各回答3次)。这应该是笔者有印象以来召开时间和文字实录篇幅最长的一次记者会(除总理记者会外)。
(三)整体上看,本次记者会虽然篇幅很长,但确实释放了一些有价值的增量信息。特别是,本次
记者会的很多问题都是针对科技的,且涉及科技领域的增量信息也是最多的。
二、潘功胜维度(回答3个问题)
(一)货币政策取向是一种对状态的表述,如何理解?
潘功胜指出货币政策取向是一种对状态的表述,引起热议。笔者认为,“取向”意味着“方向”、“状态”意味着“态度”,即货币政策取向是指货币政策的方向是松还是紧、态度是支持还是限制,如美国的货币政策便是限制性的、中国的货币政策则是支持性的。
(二)降息降准还有空间(短期内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利率下调的可能性更大)
这一表述本身并不新颖,政治局会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均有提及,此次的增量信息是明确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有下行空间,且目前金融机构6.6%的存款准备金率亦有下行空间,这意味着后续的降息降准节奏将重新回至“小步多频”的节奏,即不同类型的利率轮番下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很多),以释放出多次降息的信息。
(三)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进一步扩大存量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规模
1、本次潘行长明确提出要研究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以重点支持科技创新领域的投融资、促进消费和稳定外贸,这个信息已经非常清晰了,即在目前10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础上新设工具,以支持商业银行发放科创领域、消费领域和外贸领域的贷款(2024年底10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合计达到6.3万亿)。
2、除新创设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外,潘行长还明确要将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规模的规模由目前的5000亿扩大至8000至1万亿,同时考虑降低再贷款利率(目前为1.75%)、扩大支持范围,以拓宽政策支持的覆盖面。
(四)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容易削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加强规范
这句话的意思也很明确,即对银行的存贷两端及金融市场端的定价行为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银行科学评估风险,稳定市场秩序,避免存贷过度定价及金融市场对客户端的挤压。
(五)将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版”(即允许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潘行长指出将联合证监会、科技部等部门,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即支持金融机构、科技型企业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含创投机构)等三类主体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同时,在制度安排、创新风险分担机制、降低发行成本等具体机制设计上,也会有一定倾斜。
其中,这里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募集的资金专门用于发放科技贷款、开展证券投资及进行股权投资;支持科技型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募集资金用于加大研发投入、开展项目并购重组;支持头部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创投机构等发行长期限科技债券。
(六)首次披露了融资平台的债务体量(2023年为35万亿左右)
1、融资平台的债务主要分为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和经营性金融债务两大类,2024年11月8日财政部截至2023年底的全国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本次记者会上,潘功胜指出截至2024年底的经营性金融债务约为14.8万亿,较2023年初下降25%左右,即2023年初约为19.7万亿,据此可大致认为融资平台债务体量在2023年底约为35万亿,远低于笔者估算的50-60万亿这样的水平,不过这也算是政策部门首次披露了融资平台的债务情况。
2、除首次披露融资平台的经营性金融债务外,潘功胜还释放出以下信息:
(1)推动地方政府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化解债务风险。
(2)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注入资产、并购重组等方式,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
(3)人民银行于2023年建立了标准化、常态化的融资平台债务统计监测系统,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定期双向报送融资平台债务数据,并进行交叉核验。
(4)与财政部建立了严格的融资平台退出标准和程序。
(5)14.8万亿的融资平台经营性金融债务约3/4集中在东中部经济大省,自身化债能力较强,而2024年四季度融资平台新发行债券平均利率为2.67%,已经很低。
三、蓝佛安维度(回答3个问题)
(一)指出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空间和政策空间
蓝佛安部长在对2025年财政政策进行剖析之后,特别指出“为应对内外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这种表态可以说较为积极,即只要有需要,财政力度还可以进一步加大。
(二)对本轮置换化债评价积极,明确地方要尽早发行使用今年的2万亿置换额度
针对地方债务风险化解,蓝佛安部长有特别提及,其中有几点表述值得关注:
1、通过债务置换带动平台推出,本轮置换政策实施后,融资平台减少4680家,超过2024年全年减少总额的2/3。化债工作受到了地方的普遍欢迎,主要评级机构、国际组织和专家学者也给予了积极评价。这一部分,蓝部长还特别指出优化了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增强了其信贷投放意愿。
2、明确要指导地方尽早发行使用今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对隐性债务精准置换。
3、严防国有企事业单位穿上“新马甲”,斩断借道举债的“触角”。
(三)民生领域的支出进一步加大
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3000亿元,将手机、平板等产品纳入补贴范围。
2、对老年人,今年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适当提高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
3、对幼儿发放育儿补贴,对学生进一步提高资助补助标准。
4、对城乡居民,将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700元。
5、对重点领域的个人消费贷款,给予财政贴息。
6、对餐饮住宿、健康、养老、托幼、家政这些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财政对经营主体贷款分类给予贴息。
四、吴清维度(回答3个问题)
(一)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稳住楼市股市写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针对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吴清指出几点值得关注的信息,即首次把稳住楼市股市写进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体现出重视)、要多渠道增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在稳市方面要加大力度)、加快修订证券公司监管条例及进一步完善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等。
(二)关于支持科技创新
1、提出要用好“绿色通道”、未盈利企业上市等制度及稳妥实施更具包容性的发行上市制度,以更精准支持优质科技企业发行上市。
2、围绕优化退出“反向挂钩”政策、推进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健全基金份额转让制度、支持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S基金)和并购基金发展等,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
(三)关于中长期资金入市:长周期考核文件即将推出
1、金融监管总局已经启动了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春节前批复了520亿元、3月4日批复了600亿元,预计后续还将进一步扩大。
2、证监会将首批85只权益类指数基金纳入个人养老金产品名录。
3、目前股票ETF产品5个工作日内便可以完成快速注册。
4、长期资金长周期考核政策文件和公募基金改革文件将尽快推出,该文件的核心内容是全国社保基金五年以上以及年金基金、保险资金、公募基金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五、王文涛维度(回答3个问题)
(一)将会大力发展服务消费:重点举措为“对外开放、对内放开”
和商品消费相比,服务消费目前是我国的短板。为此,王文涛部长指出:
1、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略有不同,前者存在的问题是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偏弱,症结在需求端,后者存在的问题是优质供给不足。
2、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后,服务消费需求将会加快释放,下一步的重点是“对外开放、对内放开”。
(二)稳外贸方面的相关举措: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跨境电商等
王部长列举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数字,如中国连续8年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外贸进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50%)、已经与3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3个自贸协定、对自贸伙伴进出口占比提升至34%。下一步稳外贸的增量举措主要包括,
1、目前服务贸易在中国外贸总额中占比仅为14.6%,且以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贸易为主,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占比仅38.5%,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故下一步的重点便是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如全面实施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启动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在入境游、数字服务、专业服务、“保税+服务”等领域多点发力。
2、通过推动新设一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来支持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大力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
3、支持企业走出去参加境外展会,同时将与更多有意愿的国家和地区签署自贸协定。
六、郑栅洁维度(回答4个问题)
(一)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撬动资金近万亿),鼓励发展并购基金
郑主任指出将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预计将会带动地方资金、社会资本近1万亿元,该基金将聚焦硬科技、坚持长周期、提高容错率等原则来投向科技型企业。同时在支持新质生产力方面,郑主任还特别指出要鼓励发展并购基金。
(二)出台具体方案以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
2025年2月10日,国常会研究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政策措施,提出要优化产业布局、强化标准引领、推进整合重组,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此次记者会上,郑主任亦指出将分行业出台具体方案,以推动落后低效产能退出。
(三)其他
1、已制定《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将很快公布实施。
2、集成电路产量和出口均创历史新高,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航空航天、海洋科技、高铁技术等领域技术创新不断实现新的突破,国产大邮轮、大飞机、重型燃气轮机等“大国重器”备受瞩目,“中国制造”正在加快转向“中国创造”。
3、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2024年扩招1.6万人,2025年计划扩招2万人。
4、预计“十四五”经济增量超过30万亿元,相当于再造一个长三角。
5、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体系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且产业链还在加快向中高端升级。
6、高铁营运里程为4.8万公里(全球的70%);高速公路里程达19万公里(世界第一);算力总规模实现了翻番;数据生产总量相当于1500多万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总量。
七、结语
(一)本次记者会涉及到科技的增量信息较多,五个部委在问答中均有涉及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支持,充分体现出今年政策发力的主要方向,如“科技”“创新”“产业”等词汇分别出现90次、76次和37次。
(二)从整场记者会的基调来看,自信和信心得到了明显增强,意味着前期的一些悲观情绪已经得到修正,情绪也有所恢复,更多的问题亦被抛向了科技领域,这是好事。
(三)从各部委的表态来看,笔者认为对政策的潜在空间和力度不用怀疑。
https://www.shifd.net/yanjiu/detail/9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