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数字金融增添乡村全面振兴动力

作者:董希淼 2025年04月21日
董希淼,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招联首席研究员


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指导意见》提出,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数字金融既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水平的重要着力点。目前,应用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数字技术主要有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等。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相关部门启动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示范工程,从多个方面加大金融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持,金融服务质效不断提高。

一是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服务“三农”发展。各地着力发展数字金融,提升产品和服务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效。部分银行机构针对农村市场特点开发数字信贷产品,实现涉农信贷流程线上化与业务自动化,较好地满足了涉农经营主体“短、小、频、急”服务需求。还有银行将新技术嵌入农产品生产、交易、加工、物流、仓储等环节,与农业供应链的资金流、商流、物流深度融合,实现金融服务对农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精准滴灌”。

二是加快场景与渠道融合,推进农村金融普惠化。农村地区由于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服务难以有效触达。金融科技的运用打通了生产生活各类场景、渠道,不断满足农村地区多样化金融需求,使各类主体以合理的价格享受更多金融服务。金融机构融入乡村卫生、社保、交通、缴费等公共服务领域,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民生与政务服务,推出“惠农版”等智慧金融APP,提升服务水平。

三是加快农村“数实融合”,优化农村信用环境。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工商、税务、公安、医保、水利、农业等部门,加强数据共享,着力打通涉农数据融合应用通道,促进解决政府、金融、企业、农户等多方信息不对称、数据共享难等问题,从源头上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增强风险防范能力。例如,武汉众邦银行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分析企业客户各类数据,在确保涉农用户隐私安全前提下,与征信公司联合共建信贷模型,精准匹配多种涉农业务场景。

数字金融在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其重要原因在于深度运用与发展金融科技,大大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降低服务成本,增强风控能力。

我国现有信用报告覆盖范围不足,农村地区部分人群因为缺乏信用数据,无法享受正规的金融服务。借助数字技术,搭建开放平台,链接乡村振兴场景、用户以及各类金融机构,可获得更多维度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和覆盖面。一些互联网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自身的科技能力搭建起一条条通往小微企业和个人“信用白户”的毛细血管,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

随着智能手机广泛普及,手机银行等业务得到快速发展,基于手机端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大大提升,相较面对面处理业务,在手机银行上处理业务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同时,借助数字技术进行风险监测、预警以及反欺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金融机构风控能力。多家银行运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出一系列智能信贷产品,主要为无抵押无担保的个人短期小额信用贷款。该模式下,从风控、授信到贷后管理均由系统自动完成,一般情况下人工不干预信贷流程,有助于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风控效能。

金融机构在发展数字金融的同时,还积极促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一些农商银行在服务实践中注重培养和提高相关主体信用意识,将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有机结合,开展信用村评定和整村授信,信誉良好的村民可免抵押、免担保直接获得信用贷款,提升了金融信用惠农支农的实效,推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202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印发《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了数字金融发展的“施工图”。下一步,需继续采取措施,在农村地区推动数字金融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探索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更好发挥金融对乡村全面振兴的积极作用。充分应用金融科技,推动数字金融产品和服务良性创新,增强高质量的数字金融服务供给,更好满足农村地区产业兴旺和居民投资理财的金融需求。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以“三农”需求为导向优化服务,使正规金融服务更容易触达农村地区各类主体。加快发展农村基础设施,补齐信用体系建设短板。加快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领域数字一体化平台,通过向各类机构提供更加高效、低成本的金融基础设施,显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加强宣传推广,持续加大对农村地区金融消费者基础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来源:经济日报2025年4月16日


关键字

数字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