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发展评论第3期

作者: 2021年08月28日

“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助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 专题座谈会 

2020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碳中和债 券、全国统一排放权市场以及精准减排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创新开始加速推进。如何更好地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 更好地促进绿色金融以及碳排放权市场创新,已成为上海未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2021 年 5 月 13 号下午,“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助力上海金融中心建设”专题座谈会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 室召开。会议主要围绕国家和各地层面出台的绿色金融相关政策、上海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突破口以及上海发 展绿色金融的具体措施建议等方面展开讨论。


本次会议由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主持,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中国银保监会研究局 一级巡视员叶燕斐、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总经济师陶昌盛、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世界银行城市和 可持续发展顾问邵长毅、国际金融公司(IFC)亚太区高级投资官黄达飞、国家电投集团电能碳资产公司副总经理李 珊、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研究员方琦、百瑞信托研究部研究员谢运博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发表演讲,并与现场参会人员 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周诚君认为:上海具备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条件,上海不仅仅是自身各方 面条件比较好,关键是上海总体城市化率目前已经高于 88%,超过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周诚君主要从六个方面对金融支持上海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进行了阐述:一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核 算,这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只有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具体目标和年度排放额予以量化,才能进一步推导出需要多 少投融资支持。二是所有的金融部门、金融机构都要动员起来进行相应的测算、评估,特别是碳密集、高环境影响 资产占比较大的机构,要开展压力测试,该调整尽快调整,该处理尽快处理,该做准备尽快准备。三是金融支持低 碳和绿色转型方面有三个领域,分别是绿色金融、碳市场和转型金融。上海在这三个领域都具备较好基础,大有可 为。特别是碳市场方面,目前全国有七个碳市场,上海基础条件是最好的,上海一定要发挥好优势,挑起相应的责任,努力把碳市场真正做起来。四是强烈建议充分利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这样一个好的条件,在上述领域广泛 加强开展国际合作,不仅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也有助于在全世界传播正能量,构建人类命共同体。五是不断加强 和推进金融科技、数字技术在金融支持低碳转型中广泛运用,发挥更大的作用。六是积极争取把上海市也纳入绿色 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范围,这样可以更好在产品、服务、技术和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全方面创新。


中国银保监会政策研究局一级巡视员叶燕斐指出上海要建设国际绿色金融中心,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第 一,上海可以在即将召开的陆家嘴论坛率先提出在国内提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相关政策举措,这有助于上 海树立整体形象,起到率先引领性作用。第二,加强相关机构的碳排放信息透明度,在国内率先建立上海碳排放信 息平台,有助于增强社会各方的参与积极性,为相关机构投资者提供一个导向性的依据。第三,第三方碳排查必不 可少,上海可以考虑为碳排查提供某种补贴资助,让企业承担 30%或 40%,70%或 60%由交易所或者是上海市政府给 予补贴解决,最终为整个碳市场建设和后续交易提供一个很好的数据基础。此外,他还强调若将来涉及全球跨境交 易,中央层面可以考虑给予上海更多的支持,比如说碳排放市场允许境外机构进入等等。 国家电投集团电能碳资产公司副总经理李珊认为:根据国际经验,碳市场未来肯定是金融化的市场,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实现过程当中也是需要更多金融体系大力支撑,绿色金融对低碳转型意义非常重大。 李珊从三个方面对绿色金融低碳转型给出建议:第一,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等,未来应当更 加重视其实际项目碳足迹核算和披露工作,这样可以更好证明绿色低碳属性和价值,在此基础上相关产品,它的利 率可以考虑与其实际碳足迹挂钩;第二,碳交易市场基金方面,今年是一个拍卖推出的很好契机,如果在拍卖基础 上可以建立一个碳交易基金,下一步就可以给低碳减排项目提供基金支持;第三,碳市场流动性方面试点期间,总 体流动性偏低。建议在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后,在现货市场平稳运行启动以后,推动衍生品入市,这样一方面可以刺 激流动性,另外一方面给企业给未来碳成本有一个明确预期。


世界银行城市和可持续发展顾问邵长毅表示转型金融项目落地实施可积极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综合 投融资体制改革和碳市场相结合的大背景下,转型金融项目面临很大挑战,但同时具有可操作性,可达到减碳、环 保、ESG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具体有以下几方面抓手:一是推进绿色股权投资基金的设立,可用绿色股权对接碳市 场,推动“碳中和”;二是碳减排首先要抓住能源,以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相结合的方式,寻求低碳发展方向;三是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指引下,研究碳减排相关税收制度,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发展领域,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目标。 国际金融公司(IFC)亚太区高级投资官黄达飞指出,为了在本世纪中叶达到“碳中和”,70%的路径有望通过供 给、需求端的能源转型实现,剩下 30%的途径则要依赖钢铁、水泥、塑料、运输等特别难减排的行业。在工业领域 主要有三种碳减排技术路径:一是通过推行循环经济模式以及转变物流运输模式来削减高强度碳产品需求;二是提 高能效;三是推广去碳技术。我国绿色债券在市场深度、广度、投资范围、信息披露、鼓励政策等方面与国际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异,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此外,新兴的气候转型金融工具可用于推动企业的转型、推动产业技术的发 展。但需要注意使用工具的时候,应用科学依据指定完善环境改善目标、路径、治理方针。国际上已有一些初步的 原则和指南。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可通过开展跟国际标准靠拢的示范项目在绿色债券发行方面领先探索。 对于发债企业和需求端的投资者,也应给予利息、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


交通银行投资银行部副总裁陈左在演讲中指出,绿色金融市场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首先,市场主体对于实践 的必要性以及具体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使得金融机构需面临各种诉求。第二,从金融业务上看,传统金融进行了以接受碳配额质押作为增信方式的实践,迈出了有意义的一步。投行业务则集中在绿色债券发行、碳中和资产证券 化、股权融资以及兼并收购四方面。第三,从商业可持续性方面考量,目前成本与收益并不对称。短期各方为起步 的努力付出不少成本,涉及材料申报、绿色认证以及公募报告等环节。此外,还有存续管理工作,如监管压力,资 金是否使用合规、是否达到预期。而从融资者的反馈来看,融资成本并没有减少。在存在上述压力的情况下,相关 部门应当考虑在某些环节进行支持,建议通过设立政府专项基金进行补贴以及绿色通道缩短审批周期,使得长期的 成本是要可持续的。第四,在碳排放配额方面的核心问题是权威性以及市场流动性。确立权威的定价逻辑涉及到参 与主体、交易方式以及做市诸多方面。同时目前流动性也不足,市场广度深度不够,这涉及背后的审批以及信用风 险问题。


兴业银行绿色金融研究员方琦指出:首先,针对商业可持续性问题,我们建议从监管制度上进行创新,解决金 融机构的成本问题,比如适当降低绿色资产风险权重、让绿色债权优先受偿、利用资产证券化盘活绿色信贷等。其 次,针对上海而言,可以基于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积极参与到绿色金融的国际标准、规则制定当中。上海应鼓 励当地智库大力开展绿色金融领域的研究,并利用区位优势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推动绿色金融研究发展、引导国际 标准制定。同时,上海还需要出台更多激励引导政策,推动绿色金融多元化发展,使得各类金融机构,特别是资管、 保险等行业参与其中。最后,关于金融机构能否尽快参与到碳市场交易当中,也还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百瑞信托研究部研究员谢运博首先介绍了信托公司参与绿色金融可做的一些工作:为企业提供与银行类似的绿 色贷款、为企业绿色项目发行资产支持商业票据以及运用丰富的信托工具帮助企业盘活总量碳资产。此外,针对未 来碳市场建设提出了如下建议:第一,在对冲价格风险碳金融衍生工具方面,上海可以在前期碳远期基础上率先试 点一些碳期权产品,更好促进碳资产投资信托落地。第二,后续估值方面,未来碳市场应该突出金融属性,估值方 法与相关部门进行充分沟通,实现企业会计准则与金融资产准则有效衔接。第三,目前碳资产托管试点较为分散低 效,未来可考虑在上海率先建立全国性碳资产托管业务,提高市场的活跃度与流动性。第四,机构开户方面,针对 自营资金与信托资金参与碳市场交易的主体地位区分问题可提前做些相关规划。


……


金融与发展评论第3期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