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剑峰:从定价效率到系统冲击,资产代币化或将重塑传统金融格局

作者:殷剑峰 2025年09月01日
殷剑峰,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

技术的兴起正深刻重塑金融的形态与边界,科技与金融的融合,不仅推动了金融领域的技术更新,金融也为科技创新提供着有力的服务,为实体经济中的前沿探索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二者的双向互动正在拓展“科技金融”的边界,催生出一系列新趋势、新模式与新生态。


在此背景下,新浪财经推出《科技金融Talk》系列访谈,深度对话金融机构高管、行业专家与一线从业者,探寻科技金融的真实落地路径与未来可能性。


近年来,资产代币化(RWA)逐渐从技术概念走向金融实践。无论是欧美大行的试点探索,还是亚洲市场的监管动向,都让这一议题成为全球金融创新的前沿话题。本期《科技金融Talk》新浪财经对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殷剑峰


殷剑峰指出,资产代币化不仅是一种市场工具的革新,更可能深刻改变金融体系的运行逻辑。理论上任何资产都可以代币化,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的风险补偿收益。


殷剑峰坦言,资产代币化的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世界资产在上链之前就被虚假包装,二是在代币化的过程中以及代币化后的交易环节,允许过高的杠杆率和过于复杂的结构存在。


还指出,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在现实物理世界,人类的足迹将会迈向月球、火星,从而开创新的太空高边疆;同时,以Web3.0作为技术基础,以DeFi作为金融基础,人类的金融、经济和社会活动将会在虚拟数字世界逐步展开。


4243434.jpg

RWA市场规模达250亿美元,资产代币化提升资产定价和交易效率


从数据上来看,全球RWA市场增长迅猛。


2025年第二季度,RWA市场规模已破250亿美元,显示出机构加速渗透与监管制度逐步完善的趋势。多资产类型被纳入代币化视野,药企收益权、新能源、基础设施等创新资产正进入代币化阶段。


殷剑峰看来,资产代币化不仅具备与传统证券化相似的功能——将流动性差的资产打包分割为可流通证券,还额外拥有可编程性、可分割性和可组合性,并支持全球7×24小时点对点原子结算。这些特征有望极大提升资产定价和交易效率,在帮助融资方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同时,为投资者带来原先无法触达的投资方式。


在投资者关心的边界问题上,殷剑峰认为,理论上任何资产都可以代币化,只要能够提供足够的风险补偿收益。但现实世界的约束,使得不同资产的代币化难度存在差异。


指出,由于信息透明度、技术障碍和法律合规要求,在现实中存在一个资产代币化的“连续统”(tokenization continuum):最容易被代币化的资产是定价清晰透明、已经在现实物理世界具有高度流动性的资产,如货币市场基金、短期国债等;最不容易被代币化的资产是法律关系复杂、资产定价不透明、不具有流动性的资产,如非核心城市、非核心地段的房产。


殷剑峰强调,发行方选择代币化资产时,需要结合客户需求与风险偏好综合考量。例如,对于风险偏好低、流动性要求高的客户,可以提供代币化的货币市场基金;对于追逐高收益、风险偏好高的客户,可以尝试代币化的非流动性资产,如代币化的房产;对于处于中间的客户,代币化的股票则是一个相当不错的选择。

警惕两个风险,代币化设计、交易结构需透明


全球头部金融机构正在加快布局。消息面上,高盛宣布与纽约梅隆银行合作,在美国首次实现货币市场基金(MMF)的镜像代币化。Coinbase、Robinhood等加密交易平台正推动代币化股票的发展。


亚洲银行在资产代币化上也有行动。近期,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启动了10亿美元的数字美元商业票据发行计划,借助区块链技术进入高达1.4万亿美元的商业票据市场,并于近日完成首笔代币化发行。


机构积极地拥抱资产代币化,使市场对这一新生事物有所担忧:它会不会沦为“泡沫制造机”?


对此,殷剑峰表示,资产代币化作为一种创新金融活动,也必然存在着各种金融风险。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在RWA中,现实世界资产在上链之前就被虚假包装,从而导致底层资产非常劣质而不为人知;第二,在代币化的过程中以及代币化后的交易环节,允许过高的杠杆率和过于复杂的结构存在。“金融监管的关键就在于穿透底层资产,控制杠杆,使代币的设计和交易结构更加透明。”

虚拟数字世界建立,DeFi为金融基础

资产代币化为链上金融世界注入了更多现实世界的底层资产,提供了底层“燃料”,而去中心化金融(DeFi)则是将这些代币化资产组合成完整金融体系的“操作系统”。


殷剑峰提出了一个颇具想象力的观点: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大航海时代。


在现实物理世界,人类的足迹将会迈向月球、火星,从而开创新的太空高边疆;同时,以Web3.0作为技术基础,以DeFi作为金融基础,人类的金融、经济和社会活动将会在虚拟数字世界逐步展开。


“如果说Web3.0是未来虚实融合世界的技术基础,那么,DeFi就是这个世界的金融基础。”殷剑峰解释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当金融能够进入到虚拟世界时,经济和社会活动才有可能复制并展开。


认为,DeFi的价值在于克服信息不对称、解决市场不完全问题、打通分割市场、降低管制成本。例如,稳定币为全球数以十亿计、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们以及那些饱受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压力的国家居民提供了可靠的货币服务,非稳定币代币的铸造使得人们可以将财富投资于原先没有能力投资或者根本就不存在的市场和产品。

DeFi可能导致传统金融体系集体性脱媒


在影响方面,资产代币化与DeFi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可能是前所未有的。


殷剑峰指出,DeFi演化的极端场景就是传统金融体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部门)可能会面临集体性的脱媒。上世纪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只是让传统银行业体会到了脱媒的痛楚,资产代币化不仅会让银行业继续体会可能更加严重的痛楚,也会让传统的资本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对银行来说,银行业面临的脱媒压力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造成的结果。他表示:“设想一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将银行的存款货币转变成稳定币,则银行负债端相对稳定、成本较低的零售存款将会变成越来越多的流动性高、成本也高的同业存款(稳定币发行机构的存款),银行将不得不在资产端收缩期限长、流动性差的贷款,利润空间由此将被极大压缩。”


对非银机构来说,资本市场也可能因为代币化带来的低成本、高流动性和全天候结算而失去吸引力。“如果企业可以直接在虚拟数字世界发行代币化证券,为什么还要在现实交易所进行高成本的融资?”指出。


但是,金融创新与风险往往相伴相生。


殷剑峰提醒,向完美金融体系迈进步伐越大的金融创新,其带来的风险也越大。尤其是在金融创新的初始阶段,由于监管体系的完善节奏与创新发展进程有时存在着时间差,可能会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


在监管层面,需妥善处理创新与风险的关系,在鼓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做好动态平衡。


建议,在创新的初始阶段,做好风险处置预案,在可控制的范围内鼓励创新,这就是所谓的“沙盒测试”;随着创新技术的逐步成熟,动态扩大创新技术运用的范围;最后,在创新技术基本成熟,并且,形成比较成熟完整的监管方案后,将创新推广至整个金融体系。

作者:冯赛琪

来源:新浪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