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乐:"十五五"产业演变趋势——科技创新驱动与金融协同赋能

作者:刘乐 2025年11月17日
刘乐,国元证券研究所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近日,“十五五”规划建议》解读及银行业“十五五”发展展望研讨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以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成功举行。研讨会由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浦江银行业论坛主办、亚联咨询协办,《中国金融》杂志提供媒体支持。上百位来自银行业、证券公司及知名研究机构的权威专家和战略研究条线负责人,共同探索银行业未来五年的发展趋势和战略蓝图。

image.png

国元证券研究所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乐从宏观产业视角,全面展望"十五五"期间我国产业政策与结构的演变趋势。

一、"十四五"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成就

"十四五"期间,中国产业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结构性变化特征。整体而言,这一时期展现出房地产萎缩、制造业雄起、科技领域发轫的基本态势,绿色发展和治理文明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房地产市场经历深度调整房地产政策经历了从"坚决遏制房价上涨""促进市场止跌回稳"的重大转向。从2021"三道红线"政策收紧融资端,到2024-2025年的全面宽松与模式重构,行业告别了"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旧模式,逐步向稳健的现金流模式转型。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余额的变化清晰地反映了这一调整过程。

制造业实现全面领先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2024年,我国全部工业增加值达40.5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9%;制造业增加值达3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26%。更重要的是,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船舶制造等多个先进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实力显著提升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2.69%,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在2025年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首次跻身前十,稳居36个中等偏上收入经济体之首。"天宫"空间站、"嫦娥六号"月背采样、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标志着中国科技硬实力的整体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市场成交额持续攀升,2024年达到6.8万亿元。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2.40%提升到2024年的2.69%,科技成果转化率也从2010年的25%提升到当下的35%,更多科技成果正加速从"实验室"奔向"生产线"

二、"十五五"展望:从制造强国到科技强国的战略跃迁

(一)科技创新的战略转变

"十五五"期间的科技创新与传统科技创新截然不同。如果说"十四五"旨在发展成为世界制造强国,那么"十五五"则瞄准发展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一战略转变体现在四个核心维度:

第一,从追赶支撑到引领驱动的战略定位转变。传统模式下,我国科技创新主要定位是"补短板",通过技术应用实现产业规模扩张。而"十五五"则以"育新质"为核心,强调通过底层技术突破催生新产业,从被动跟随转向主动引领。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

第二,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的创新模式转变。传统模式依赖外部技术输入,以技术适配产业为主要路径。"十五五"转向内生原发创新,以科技重塑产业。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在关键技术上实现突破,更要构建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从模仿型创新走向原发式创新。

第三,推动企业主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虽然企业始终是创新主体,但"十五五"时期企业应成为创新的全链条统筹者,实现从模仿到原发式创新的跃迁。产学研一体化要从松散合作转向融通共生,构建"龙头企业+隐形冠军+高校"的创新联合体,甚至鼓励大企业孵化中小企业,形成创新生态圈。

第四,从技术引进到双向可控的自主开放新国际合作格局。"十五五"仍需引进高端技术与人才,但合作策略要从被动跟随到主动布局,从技术妥协到安全自主。在开放中保持核心技术自主,在新兴领域鼓励企业主导技术标准,引导创新型企业有组织地"走出去"

(二)三大产业类型的分化发展

面对"十五五"期间的产业发展形势,刘乐主任深入分析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各自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传统产业:从规模向质量转型

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超过80%,是实体经济发展的根基。当前传统产业面临设备更新成本高、环保要求严、低端产能固化等压力,转型核心是突破低端困境,向智能化、绿色升级与服务领域拓展。

值得关注的是,"十五五"时期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将超越简单的提质增效,核心路径是向硬科技创新进行战略性纵深推进。部分传统消费产业拥有充裕的现金流,为需要长期、高强度投入的硬科技研发提供了必要的资本支撑。例如,莲花控股自2023年开始布局算力业务,其算力业务收入在2024年同比增长超过104倍。部分传统制造企业,如双环传动,通过攻克超高精度制造难题并实现全面数字化,成功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与机器人等高端市场。

在地方政府财政招商模式承压的背景下,政策转而鼓励大型企业通过设立企业风险投资(CVC)与产业基金进行硬科技布局,投资导向可能"十四五"的产业链并购,转向"十五五"更为多元化的生态投资。

房地产行业的转型尤具代表性。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房地产高质量发展",住建部部长倪虹透露,"十五五"期间将以城市更新、完善住房保障、好房子建设等领域为抓手,构建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行业从过去大兴土木的"增量时代",转向聚焦存量提质与城市更新,"高杠杆、高负债、高周转"的传统模式走向依赖稳健现金流的可持续发展新阶段。新加坡凯德集团从高杠杆住宅开发商向不动产基金管理和资产管理为主的轻资产模式转型的经验值得借鉴。

2、新兴产业:进入有序竞争调整期

部分新兴产业因同质化、产能过剩陷入内卷困境,需通过技术差异化、全球化及头部整合破局,避免产能过剩与利润压缩的恶性循环。

新兴产业内卷的本质并非市场饱和,而是产业生命周期在技术初步突破后发展过快、过早地进入了"震荡期"。这种"应出清而不能尽出清"的结构性矛盾,导致竞争焦点从创新转向价格,大量企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局。

以光伏行业和新能源汽车为例,两者都经历了激烈的价格战。光伏组件价格一度跌破每瓦0.6元;2024年行业销售利润率跌至4.3%,A股上市光伏企业整体净亏损574.7亿元。新能源汽车行业同样面临"有收入无盈利"的困境。

破除内卷需要从短期纾困到长期破局的系统性举措。短期内,通过行业自律、国家引导,建立标准、规范秩序,防止恶性价格战摧毁产业链盈利能力。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座谈,明确加强产业调控,推动落后产能退出。长期内,则需要通过并购整合、出海获得新市场、科技转型三条根本路径实现破局。企业开始从"产品出海"升级为"体系出海",在海外建厂并定制产品,同时向TOPCon、钙钛矿等前沿技术转型。

3、未来产业:从实验室向应用突破

未来产业处于实验室向应用突破阶段,面临基础研究弱、落地周期长、人才缺口大等挑战,需要专项基金、技术验证机制及跨领域人才推动落地。

"十五五"期间需要更多"DeepSeek时刻"——原发式创新的崛起。这背后是国家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要求,其核心驱动力正是革命性、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

更重要的是聚焦场景驱动,让技术在丰富的场景中落地,才能真正形成新质生产力。"十五五"期间,"场景驱动"将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词。例如,AI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场景实现深度应用;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制造、仓储物流、医疗康复、家庭服务等场景实现商业化应用;低空经济在物流配送、城市管理、旅游观光等领域开拓应用场景;自动驾驶技术在矿山、快递物流车等场景率先实现商业化应用。

(三)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核心路径

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破内卷、未来产业发展,核心均为科技创新。技术突破、资源整合、组织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才是解决产业难题的根本路径。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一刀切",必须结合各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传统产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沃土,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可以通过科技赋能催生新质生产力。

(四)其他重要趋势

绿色发展与治理文明作用凸显"十五五"期间,绿色发展既以双碳目标、严环保标准倒逼低碳转型,又转化为产业增长新动能,推动治理方式从行政管控转向市场引导+技术支持。在ESG理念深度融入全球发展议程的背景下,环境维度的价值重构正成为催生新型资产的重要动力。湖北省政协主席孙伟建议把绿色低碳节约上升为基本国策,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等生态资源权益交易。ESG框架通过建立标准化的环境绩效评估体系,将原本属于外部性的碳排放等环境要素转化为具有明确经济价值的稀缺资源;而证券化工具的介入则为这类资源注入流动性,使其升级为可交易、可融资的另类新资产。

区域战略更加突出因地制宜。区域战略层面将更加突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结合各地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高质量发展。各地区根据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创新能力,确立独特的发展赛道。例如,安徽聚焦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和未来产业引领(低空经济、量子科技等);江苏推进工业AI标杆场景建设与普适化,培育智能汽车产业集群;浙江提升"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前瞻布局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

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扩大贸易摩擦阻挡不了中国产业全球崛起的进程,产业崛起的核心仍在于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要积极扩大自主开放,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十五五"将从四个方面部署对外开放工作:一是积极扩大自主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二是推动贸易创新发展,拓展中间品贸易、绿色贸易,有序扩大数字领域开放;三是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擦亮"投资中国"品牌;四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强与共建国家战略对接。

国产替代深化推进国产替代已从被动应对"卡脖子"转向主动突围,覆盖科技、消费、医药、工业等多类核心领域,以保障产业链安全为核心战略价值。国产产业链具备成本低、响应快、个性化服务优的优势,技术突破后可展现出强劲的全球替代性。以地平线机器人为例,其征程6P芯片在实现媲美顶级性能的同时,成功将成本控制到对手的1/6,凭借开放生态和深度快速响应能力,在国内市场以33.97%的市占率登顶,并开启全球替代进程。芯擎科技则抓住"AI上车""舱驾融合"的技术窗口,研发出国内首款7nm车规级智能座舱芯片,2024年登顶国产座舱芯片市占率首位。

三、金融赋能实体:深化协同,点亮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十五五”时期,提高金融实体经济的适配性成为各方关注核心。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监管部门高度重视以金融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根本宗旨,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明确“赋能实体”为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金融机构的首要职责。金融活水必须精准滴灌战略新兴、科技创新、绿色低碳、区域协调等实体经济关键领域,为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持续输送动力。

市场端银行业面临通道业务收缩、利息收入下降的新压力,必须向为企业产业链深度服务、综合化金融方案提供等方向转型,提升产业金融功能性、增强盈利可持续性。银行业、理财业应以“固收+”“股权+创新”为核心,拓宽新兴产业和科创中小企业投融资渠道,持续提升数字化运营和风控监管能力,加强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三大主战场。资本市场需推进科创板、创业板及新三板改革,夯实创新企业上市、融资、并购功能,加强PE/VC及多层次私募股权市场建设,引导“长钱长投”生态。保险业应着力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民生安全,共担产业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风险。

战略端金融业应深度对接传统产业转型、支持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强化国产替代和未来产业创新。鼓励大型企业利用CVC和产业基金,加大对硬科技及“卡脖子”环节投资,赋能企业多元化转型。密切关注企业家精神、技术创新能力、风控制度完善的企业资源,实现“强客户、高响应、精服务、低成本、优技术”的综合赋能。加快ESG资产创新,推动碳交易、环境产品证券化,以及可持续金融产品全链路发展。落实区域金融政策因地制宜、精细支持地方产业集群培育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来源: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