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主任出席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2025年度学术报告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
2025年11月14日,在北京市社科联指导和支持下,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年度学术报告会在北京市召开。来自各会员单位的50多位相关负责人、常务理事和理事,以及40多位国际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同学近百人参加会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风险研究院协办本次会议。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贺力平教授、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分别进行主旨专家报告。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秘书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二级教授朱超主持会议。

贺力平教授从金融思想史出发,以“历史视角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主题梳理了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的学说思想脉络,并针对“何谓‘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谁发明‘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为何斯密《国富论》只字不提休谟的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何以成为19世纪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石”以及“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为何在20世纪‘失灵了’”等五个问题做出了详尽的解答。贺力平教授指出,国际收支自动调节论的核心是相信国际经济如同国内经济一样,市场可发挥自动调节(矫正)的作用,政府干预是不必要的。而20世纪初以来,“自动调节论”所要求的诸多条件不再成立,政府对国际收支平衡及其相关问题日益重视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干预。到20世纪后半期以来,国际收支调节的重要发展是多边国际经济金融组织的出现,它们虽然重要,但目前作用仍然受到了局限。

随后,曾刚主任围绕“‘十五五’时期金融热点展望”主题做了精彩的分享,就“十五五时期的定位”、“十五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发展主题和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以及“金融工作重点”和“完善现代中央银行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讲解。曾刚总结指出,在不良资产处置与特殊资产行业还存在一级市场扩容,门槛降低;拓展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金融机构)的处置效率;探索二级市场发展;探索金融工具的创新;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信息与估值服务等角度的潜在的政策拓展空间。准确理解和分析“十五五”时期经济和金融的战略规划和发展重点,也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者的重要任务。














11月14日下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李婧、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方雯、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教授方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教授、银行管理系主任宫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周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陈奉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系主任李雪、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金融系主任陆超、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国际金融系主任王强宇、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肖迪、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冯文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宋佳馨、北京财贸职业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杨向荣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讲师喻筱珺等14位专家学者做了“新国际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减震器作用研究”、“新国际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减震器作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政策与中国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等主题的学术分报告。现场的各专家学者就“跨境资本流动”、“人民币国际化”等研究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并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

此外,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二级教授王曼怡、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叶蜀君、中国银行北京市分行交易银行部副总经理李惠、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赵然、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珣等五位专家严格按照学会的课题管理制度,采取评阅材料与会议现场相结合的形式,对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2024年发布的14项年度研究课题成果进行了结项评审。

最后,朱超进行了会议总结。他代表学会领导和理事会,向积极参与的会员单位、专家学者及师生表示诚挚感谢,认为本次报告会内容丰富翔实,坚持学术底色和紧扣时代脉搏。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质量非常高,后续还将对研究成果的核心内容进行总结汇总,分享到各理事单位并上报至上级单位,争取实现各项研究成果为国家发展提供落地的智力支持。

来源:北京市国际金融学会2025年11月17日
https://www.shifd.net/huiyi/detail/1020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