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圣明: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的深度思考

作者:汪圣明 2022年09月16日

汪圣明: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中国资产管理人论坛成员、兴银理财副总裁


2021首期资产管理人沙龙

嘉宾发言实录 详述精彩观点



非常感谢,前面三位专家讲得都比较宏观,下面我想从比较实务的角度给大家做个分享。大家都比较关心银行理财,首先是因为从2005年以来发展起来的传统的银行理财业务,经过这么多年发展以后,今年要面临一个大考,就是完成原有的资金池整改压缩。单纯看统计数据好像问题不大,因为到去年年底,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中符合资管新规的产品占比已经超过了60%,而且整个资管的规模这几年仍然在增长,资本市场比较活跃,所以大家都认为历史问题可以在增长中解决,在发展中解决。

2021年市场会怎么样,见仁见智。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如果今年市场的绝对表现没有往年好,甚至有负收益,无论是对于存续的已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来说,还是尚待净值型转化的存量老产品来说,都将面临比较大的风险与压力。打破刚兑一般是在市场波动或下跌时发生的,在牛市这个问题不突出。在过渡期收尾之年,但愿市场能够继续配合,也希望政策能够未雨绸缪。

从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化转型进程而言,只能说转型还在路上。因为包括银行理财、公募基金、信托等在内,在符合资管新规的产品中,还存在大量现金管理产品、货基和类货基产品,这些产品或多或少仍带有一些资金池的特征。再比如说,在银行理财净值型转型过程中,在有些产品契约中,还存在对产品风险收益等各自表述的现象。只有在经历市场波动和净值波动后,才能见证转型是否成功。因此,对于去年二季度固收市场走跌导致的部分银行理财产品破净,客观上是有利于行业的转型发展的。总体上,资管产品转型确实是任重道远,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尚有待深化。

2021年也好,今后几年也好,银行理财怎么发展,这个我想与大家再进一步分享。有一些趋势性的东西已经出来了。比如在投资管资方面必然是以全牌照基础的大类资产配置,作为主要投管模式。在渠道方面,作为国内主要渠道的银行渠道,应该说以往是比较封闭的,基本上是以本行创始的产品的销售为主,但是2020年开始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同的银行在开放自己的渠道,在向其他银行开放,当然也进一步向非银资管机构开放。再比如说,原有的大部分的银行的产品是以低风险产品为主,去年银行渠道销售的中高风险产品大幅度增长,包括公募和私募,所谓爆款产品也是以中高风险为主。银行渠道的开放趋势会持续下去。在产品端,以往的产品设计,无论是公募还是私募,基本上自上而下来做这个事情,但是资管新规以来银行理财已经开始自下而上了,也就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和渠道协商产品设计,然后配套投资策略。典型的比如“固收+”就是这样产生的。受银行理财产品创设的推动和倒逼,部分公募产品也出现同样变化。以产品为切入点,资管和财富的深度融合是一个大的趋势。

关于市场未来的涨跌,我就不再赘言。作为资管机构,我觉得要珍惜国内市场的票息投资的机会。我们看到国外发达经济体已经是低利率、零利率或者负利率了,而国内市场,在正常的货币条件下,还存在厚厚的票息,这是我们做资管业务、做资管产品的一个很好的基础,我们的很多产品都是以票息作为一个最基础的现金流,来延展到其他策略的,包括各类固收增强策略、多资产策略等等。也正是因为票息的存在,才有可能通过各种工具的使用、各种策略的组合对冲,为客户创造稳健可预期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