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奕:2023年银行危机的经验总结和监管行动建议

作者:姚奕 2023年10月11日
姚奕,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GIFP首席专家

始于美联储升息开始的美国银行业动荡,到2023年3月瑞士信贷被瑞银收购,达到了顶峰。这是自08年次贷危机以来全球最大的全系统银行业危机。这些银行的倒闭虽然从原因上是不同的(比如硅谷银行),但却引发了监管、业界和民众对于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韧性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当然包括瑞士监管当局在内的一些司法管辖区不得不出手干预,并提供相应的政府救助和支持,以缓解这场银行危机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

危机虽然看似过去了,但按照标准套路,以巴塞尔委员会为核心的国际银行监管体系当然会对这场危机进行复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并提出对未来监管行动的相关建议。

这不,10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官网上发布了巴塞尔委员会的研究报告《Report on the 2023 banking turmoil》,对危机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该报告评估了银行业动荡的原因、监管和监管回应,以及初步吸取的教训。当然,巴塞尔委员会明确声明,这份报告的结论并不代表巴塞尔协议的框架可能要被重新修订。因此,可以认为该报告是对危机的非正式讨论和建议。

一、事件回顾

报告分析了包括硅谷银行(SVB)、纽约签名银行(SBNY)和第一共和国银行(FRC)、瑞信(CS)等的失败原因,以及当局采取的相关行动。

1、硅谷银行

2023年3月10日,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FG)子公司SVB被加州金融保护与创新部(CADFPI)关闭。SVBFG是一家大型银行控股公司,2023年3月破产时总资产约为2120亿美元。SVBFG主要为科技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公司提供金融服务。2019年至2021年期间,SVBFG的规模扩大了两倍,因为它受益于快速风险投资(VC)期间的快速存款流入,以及异常低利率时期的科技行业增长(图1)。这些存款基本上没有保险,SVBFG主要投资于期限较长的证券。2022年,随着利率开始上升,SVBFG看到存款流出,这些证券的未实现亏损迅速增加(图2)。

9410e6ba47e14bb5f2e280cd0d5abb39.png

a3c2d51d533af5b5d8feaa3b01e75edc.png

随着美联储一路加息,公司资产负债表面临的风险逐渐增加,SVBFG被迫于2023年3月8日宣布重组资产负债表的计划。SVBFG表示出售了21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AFS)证券,并确认18亿美元的税后亏损,还计划将定期借款增加150亿美元至300亿美元,并寻求筹集22亿美元的资本。第二天,SVB就遭遇了挤兑,未参保存款的取款急剧增加。风投投资者和科技公司在社交媒体的推动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协同取走未参保存款。仅9号一天,该银行即流失了400亿美元存款,并在两天内流失了85%的存款,这种存款流失速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以此挤兑,并最终导致该银行的破产。

44c8eec8ad9d781e15ec292104a6c804.png

2、纽约签名银行(SBNY)

2023年3月12日,纽约州金融服务部(NYSDFS)关闭了SBNY,并指定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为该银行的接管人。截至2022年底,SBNY总资产1104亿美元,是美国第29大银行,其破产构成美国历史上第三大银行破产。

SBNY成立于2001年,是一家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新型银行,其主要业务为商业地产和工商贷款,资金来源主要是中型企业的未参保存款。从2018年开始,SBNY开始通过推出其他借贷和存款吸收计划来扩展其业务模式,其中很重要的是设立了一个为私募股权行业提供融资和银行服务的基金银行部门,以及一个数字资产银行集团,以吸收存款并维护各种数字资产相关业务的运营账户。

SBNY经历了巨大的存款增长,与SVB一样严重依赖未参保存款。2020年至2021年期间,该行规模翻了一番多,2022年末存款总额886亿美元。

表面上看,SBNY破产是由于受到SVB破产的传染效应而导致流动性不足。SBNY破产之前经历了来自加密资产客户和传统储户的存款流失。然而,SBNY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管理不善。SBNY的董事会和管理层追求快速、不受限制的增长,总资产从2017年底(431亿美元)到2021年底(1184亿美元)增长了175%(2022年底下降到1104亿美元)。但它并没有制定和维护与该机构的规模、复杂性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适当风险管理实践和控制措施。SBNY管理层没有优先考虑良好的公司治理实践,并不总是关注FDIC审查员的担忧,在解决FDIC监管建议(SRs)时也总是响应不及时。SBNY通过过度依赖未参保存款,而没有实施基本流动性风险管理实践和控制,为其快速增长提供资金。

此外,SBNY未能理解与加密资产存款关联和依赖的风险,或其易受2022年末至2023年发生的加密行业动荡传染的脆弱性。由于其在加密行业有很好的口碑,SBNY的股价密切跟踪加密行业的事件。

3、第一共和银行

FRC成立于1985年。该行专注于为高净值(HNW)个人提供银行服务,包括住宅房地产贷款、私人银行、商业银行、财富管理、信托和经纪服务。单户住宅(SFR)贷款是主要的贷款产品,包括那些只需利息还款条款的大额抵押贷款。FRC利用这些产品吸引HNW客户,并通过提供信托和财富管理服务等个性化银行产品扩大银行关系。

截至2023年3月31日,该行总资产2329亿美元,存款总额1045亿美元。FRC是美国第十四大银行,也是FDIC监管的第二大银行。

3月10日周末,SVB和SBNY突然破产,导致大量未投保存款流出和流动性损失,FRC经历了市场和储户信心不足的情况。该行具有与SVB类似的资产负债表特征,主要是未投保存款水平较高,贷款公允价值与贷款账面价值存在实质性差异。截至2023年3月31日,约49%的存款未投保。FRC还与SVB在同一地域市场运营,拥有大量风投客户。继SVB和SBNY破产后,FRC经历了剧烈而严重的传染效应,由于大量未投保的存款流出,导致其立即面临流动性压力,耗尽了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内流动性。

4、瑞士信贷(CS)

虽然CS走出08年次贷危机时的处境比瑞银和其他同行银行更好,但它随后多次成为各种丑闻的中心,并遭受了一系列损失,最显著的原因是2021年Archegos和Greensill的破产,以及遭到各地监管处罚。一连串丑闻和负面业绩逐步导致客户、市场参与者、评级机构和监管机构对该行严重失去信心。

瑞士金融市场监管局(FINMA)采取的执法行动显示,在广泛领域的治理、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该银行存在严重且持续的薄弱环节。当然,仅从资本和流动性比率来看,该银行似乎还挺稳健,部分原因是2021年Archegos亏损后,CS通过强制可转债筹集了16.5亿瑞士法郎的资金。自2020年3月新冠市场动荡以来,FINMA要求高流动性缓冲。在经历连续两季净亏损后,该行于2022年6月发布盈利预警,指出2022年二季度将再次出现净亏损。市场指标明显恶化,评级机构下调该行评级。
2022年下半年,在地缘政治事件和不断恶化的宏观经济环境驱动下,CS的流动性在2022年10月突然显著恶化,流动性流出非常严重。这些进展是由于CS客户,主要是其财富管理部门的客户,在市场对该银行财务健康状况的负面传闻后,撤回了大量资金。

CS随后宣布了战略转型计划,还包括筹集40亿瑞士法郎的资金为转型提供资金,但市场并未恢复对该公司的信心。该行再次被降级,市场指标持续恶化(下图)。在那个阶段,基于评级、信用违约互换(CDS)利差和市值,CS已成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中的异类。

37a5b637191e50b20c92acb8fa874e1a.png

2023年3月,由于正在就其财务会计控制薄弱环节进行讨论,CS宣布技术性推迟发布2022年年报。

尽管对SVB和SBNY的敞口不重大,但在3月13日的一周,CS股价(自2023年1月1日以来下跌逾70%)面临压力。CDS利差增加,并在3月16日达到1082bps的峰值。这些市场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CS执行战略重组、按计划恢复盈利能力的信心丧失。流动性流出再次大幅加速。

2023年3月15日,FINMA和瑞士央行发布联合声明,FINMA确认CS仍满足资本和流动性要求。在同一声明中,瑞士央行表示准备根据需要向CS提供紧急流动性援助(ELA)。当局公布消息后不久,CS通知市场,拟从ELA提取至多500亿瑞士法郎。
然而,这些行动并没有让市场放心。随后几天,大量资金持续流出,市场参与者开始在与CS打交道时采取防范措施(如为CS预融资操作支付结算和外汇交易),进一步加大了其流动性头寸和管理压力。很明显,CS无法恢复市场和客户信心。由于大量累积流动性外流,以及与其他市场参与者进行交易的难度越来越大,CS正快速接近非生存点。

在这些事件的背景下,瑞士当局(瑞士联邦委员会、瑞士央行和FINMA)决定采取行动。2023年3月16日和19日,瑞士联邦委员会与瑞士央行和FINMA协调一致,采取了紧急措施,旨在确保CS的生存能力,并最终为瑞银收购铺平道路。

二、经验教训总结

虽然每家银行的困境都有所不同,但报告基于分析,将原因分为如下三大类。

1、银行风险管理实践和治理安排

从根本的原因上来说,这些出问题的银行首先要归咎于自身风险管理上的漏洞:

  • 针对传统金融风险(如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各种形式的集中度风险)的基础性风险管理体系存在根本性缺陷,导致银行对于这些风险没有任何预判和防范能力;
  • 未能认识到各种单个风险的累积是如何相互影响传染并最终导致叠加的效应;
  • 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银行过度关注增长和短期盈利能力,在薪酬政策的制定上眼光短浅,以牺牲适当的风险管理为代价换取了短期的增长;
  • 不良的风险文化,以及无效的高级管理层和董事会监督;
  • 未能充分回应监管的反馈和建议。

2、监管(supervision)力度和能力需要更加强化

这场银行业动荡也突显了各维度强有力、有效监管的重要性。这包括:

  • 首先重要的是要有能力分析银行的业务模式,及时识别银行的薄弱环节,对于出现异常苗头的银行要早期干预,快速采取和执行监管行动;
  • 对于银行治理和风险管理有效性、合理性的评估非常重要,这是确保银行安全稳健的最主要基础;
  • 需要持续监测银行体系的外生和结构性变化,调整监管方式以监管风险,尤其是对于规模快速增长或采用新型商业模式的银行;
  • 保持有效、及时的跨境监管合作,以应对国际活跃银行的监管问题;
  • 需要确保监管团队拥有适当数量和质量的资源,并有充分的监管工具箱可用。

3、稳健的监管制度标准(Regulation)

迄今为止实施的巴塞尔III改革有助于保护全球银行体系免受更严重的银行危机的影响。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即便实施了巴塞尔协议监管框架,银行业也不会是“零失败”的,巴塞尔协议的目标是寻求降低银行压力的可能性和影响。最近的危机再次突显了审慎监管标准的重要性。特别是强调了以下初步教训:

  • 全面、一致实施巴塞尔标准的重要性;
  • 稳健设计和校准全球标准对国际活跃银行的重要性。尽管巴塞尔III增强了韧性,但最近的动荡突显出,银行可能容易受到市场情绪快速变化的影响。高杠杆和由短期不稳定存款提供资金的长期资产业务模式,使得银行尤其容易在一些突发情况下失去对其长期偿债能力的保障。
  • 需要在支柱1监管和支柱2监管之间采取平衡的方法,采用稳健而严格的支柱2方法作为支柱1要求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 即便是在一个司法管辖区内不具有国际活跃性的银行(比如硅谷银行),依然可能通过间接传染渠道构成跨境金融稳定风险的可能性;
  • 需要适当的监管框架来反映委员会的预期——如巴塞尔核心原则(BCP)所述——即任何适当的方法都与银行的风险状况和系统重要性相称。

下面的表格是一个监管经验教训方面的高度概括。

ca94ac695daf250eeeaf37a4dc746800.png

来源:巴塞尔委员会


根据这份报告的调查结果,巴塞尔委员会正在开展一系列与危机有关的后续改进行动,包括:

  • 优先开展加强监管有效性的工作,并确定可能值得在全球层面提供额外指导的问题;
  • 基于经验证据开展额外的后续分析工作,以评估巴塞尔框架的具体特征在此次危机期间是否按预期表现,如银行账簿中的流动性风险和利率风险,并评估探索中期政策选项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