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刚:从规模至上转向多目标动态平衡

作者:曾刚 2024年04月30日

曾刚,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

2023年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强大的金融机构是金融强国的核心金融要素之一。在全球经济周期性下滑、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作为传统意义上典型的强周期行业,银行应如何降低对经济周期的依赖性,实现穿越周期的稳健经营,进而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4月27日,在由《金融监管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贸大学共同主办、浙商银行承办的“金融强国”主题对话暨金融学院院长联席会之经济周期弱敏感资产策略专题研讨会上,来自监管、学界、金融机构研究部门的专家学者就这一重要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与交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参与论坛并发表演讲。

曾刚表示,银行业发展进入新阶段,但在经济转型中也面临不少挑战。未来,银行机构应在新赛道上适当尝试,从规模至上转变为多目标动态平衡。

31dbd2a5d159d0ba791aa59f2bfcd86b.jpg

从银行业发展历程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政策变化是影响银行战略的重要因素。

曾刚认为,过去20年来,银行业的发展可以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全球化过程当中的工业化阶段,大概到2007年、2008年告一段落,在这个阶段是制造业驱动、出口带动、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过程。

第二个阶段是2007年、2008年以后,到上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结束。这个阶段是由房地产城投主导的,也可以认为是城市化主导超过制造业阶段。

目前正处于第三个阶段,也就是高质量发展阶段。新阶段意味着新动能的出现,包括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等,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第二个阶段到第三个阶段过程当中,旧动能逐步消退,新动能逐渐形成。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市场上的信贷投放,无论是银行信贷投放,还是其他金融资产配置,都充分体现出转换过程中资产不足的情况。”曾刚表示。

在转型中银行所面临的挑战,曾刚认为主要包括资产荒,传统客户竞争激烈;资产质量承压;净息差收窄;资本补充困境,银行估值偏低,地方中小机构资本补充渠道受限等。

曾刚同时指出,每一次经济周期转换的时候,金融业除了要寻找未来发展方向外,还要化解过去的过剩产能所对应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要主动转型,寻找未来的发展动能,做好‘五篇大文章’。”

曾刚认为,未来银行机构的策略应是不断寻求高质量发展,从规模至上转向追求多目标的动态平衡。

“以前的发展策略很简单,单纯追求规模就可以了,但目前正处于转换阶段,其策略可能不那么清晰。所以这个时候,大家应该多目标进行尝试。首先,发展理念要发生变化,从追求规模的发展理念转变为追求效益的发展理念。夯实客户基础,把零售、小微作为护城河,同时重视政府类客户。其次,要提高风险管理体系效率。包括做好息差管理、流动性管理、资产质量管理等,保证银行机构的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再次,优化未来投向结构。一是做好‘五篇大文章’,二是重视政府公用事业,三是负债结构方面要优化息差管理。最后,要平衡业务重心。在新的发展阶段,不同业务板块的调整,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动态,因此要平衡好零售业务与对公业务,以及业务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曾刚说。